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垃圾渗滤液概述 | 第11-14页 |
1.1.1 垃圾渗滤液的来源、特点 | 第11-12页 |
1.1.2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现状 | 第12-14页 |
1.2. 混凝Fenton法处理垃圾渗滤液 | 第14-16页 |
1.2.1 混凝Fenton法的特点 | 第14-15页 |
1.2.2 混凝Fenton法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超滤、反渗透处理垃圾渗滤液 | 第16-19页 |
1.3.1 膜技术概述 | 第16-18页 |
1.3.2 超滤的特点及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3.3 反渗透的特点及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4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4.1 选题依据 | 第19-20页 |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页 |
1.5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混凝Fenton深度处理渗滤液生化出水的单因素实验 | 第22-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1 实验用水 | 第22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2.3.1 先Fenton后混凝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实验步骤 | 第23-24页 |
2.3.2 先混凝后Fenton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实验步骤 | 第24-25页 |
2.4 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2.5 结果与分析 | 第26-33页 |
2.5.1 先Fenton后混凝处理垃圾渗滤液 | 第26-29页 |
2.5.2 先混凝后Fenton处理垃圾渗滤液 | 第29-33页 |
2.6 综合效益分析 | 第33-34页 |
2.6.1 处理效果比较 | 第33-34页 |
2.6.2 经济成本比较 | 第3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混凝Fenton深度处理渗滤液生化出水的响应面优化实验 | 第35-53页 |
3.1 实验用水 | 第35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3.2.1 响应面设计 | 第35-36页 |
3.2.2 混凝实验 | 第36-37页 |
3.2.3 Fenton实验 | 第37页 |
3.3 分析方法 | 第37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7-51页 |
3.4.1 数据反馈 | 第37-39页 |
3.4.2 方差、残差分析 | 第39-45页 |
3.4.3 三维响应曲面图与等高线图 | 第45-51页 |
3.4.4 预测值 | 第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超滤/混凝Fenton与反渗透联合深度处理渗滤液生化出水的实验 | 第53-60页 |
4.1 实验用水 | 第53页 |
4.2 实验装置与过程 | 第53-54页 |
4.2.1 “超滤+反渗透”处理渗滤液生化出水 | 第53-54页 |
4.2.2 “混凝Fenton+反渗透”处理渗滤液生化出水 | 第54页 |
4.3 分析方法 | 第54-55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55-58页 |
4.4.1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反渗透膜通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4.4.2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反渗透脱盐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4.4.3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反渗透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4.4.4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反渗透浊度去除率的影响 | 第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5.1 结论 | 第60页 |
5.2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