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荐人民事责任制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三 写作思路与方法 | 第11-13页 |
四 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第一章 证券市场保荐人民事责任制度梳理 | 第14-23页 |
第一节 保荐人民事责任制度的现状 | 第14-16页 |
一 《证券法》关于保荐人民事责任的规定 | 第14-15页 |
二 其他有关保荐人民事责任的规定 | 第15-16页 |
第二节 保荐人民事责任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6-20页 |
一 主体责任边界划分不清 | 第16-18页 |
二 归责原则不尽合理 | 第18页 |
三 证明标准和免责事由抽象 | 第18-20页 |
第三节 注册制对保荐人民事责任制度的影响 | 第20-23页 |
一 保荐制度的存废之争 | 第20-21页 |
二 更加注重信息披露义务 | 第21-22页 |
三 补齐民事责任的短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保荐人民事责任制度的基础理论 | 第23-32页 |
第一节 保荐人释义 | 第23-25页 |
一 保荐人界定 | 第23页 |
二 保荐人角色定位 | 第23-24页 |
三 保荐人职责 | 第24-25页 |
第二节 保荐人民事责任 | 第25-29页 |
一 保荐人民事责任的性质 | 第25-27页 |
二 保荐人民事责任制度的特点 | 第27-28页 |
三 我国保荐人民事责任的构成 | 第28-29页 |
第三节 保荐人民事责任制度的价值 | 第29-32页 |
一 实现投资者权利的最根本途径 | 第29-30页 |
二 遏制与威慑证券违法行为 | 第30-31页 |
三 调动全方位的主动监管 | 第31-32页 |
第三章 保荐人民事责任划分模式的比较考察 | 第32-43页 |
第一节 两种责任模式的比较考察 | 第32-36页 |
一 香港保荐人牵头责任模式 | 第32-34页 |
二 美国区分责任模式 | 第34-36页 |
第二节 两岸案例的实证对比 | 第36-39页 |
一 香港洪良国际案 | 第36-37页 |
二 内地万福生科案 | 第37-38页 |
三 两岸案例对比分析 | 第38-39页 |
第三节 我国保荐人民事责任模式校正 | 第39-43页 |
一 确立区分责任原则 | 第39-40页 |
二 强化信息披露义务 | 第40页 |
三 加强保荐机构的责任 | 第40-41页 |
四 弱化保荐代表人责任 | 第41-43页 |
第四章 保荐人民事责任制度的改善建议 | 第43-54页 |
第一节 保荐人民事责任的认定 | 第43-48页 |
一 损害事实:可补偿的纯粹经济性损害 | 第43-44页 |
二 违法行为:尽职调查与审慎核实的考察 | 第44-45页 |
三 因果关系:基于信赖而为投资行为的考察 | 第45-46页 |
四 归责原则:合理界分过错推定 | 第46-48页 |
第二节 保荐人民事责任的分担 | 第48-50页 |
一 内部责任的界定 | 第48-49页 |
二 外部界限的清晰化 | 第49-50页 |
第三节 保荐人民事责任的追究机制 | 第50-52页 |
一 明确证券侵权诉讼原告资格 | 第50页 |
二 改革诉讼代表机制 | 第50-51页 |
三 确定投资者损失计算标准 | 第51-52页 |
第四节 保荐人民事责任制度实现的保障机制 | 第52-54页 |
一 建立补偿专项基金的有益尝试 | 第52页 |
二 完善保荐人诚信评价机制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个人简历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