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基础科学论文--水产生物学论文--水产动物学论文

棘胸蛙(Paa spinosa)同生群雌雄两性亲体间形态体征选择对策的异同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绪论第14-19页
    1.1 棘胸蛙生物学概述第14-17页
        1.1.1 分类地位第14页
        1.1.2 形态特征第14页
        1.1.3 地理分布第14-15页
        1.1.4 生态习性第15页
        1.1.5 行为习性第15-16页
        1.1.6 生长特性第16页
        1.1.7 繁殖习性第16页
        1.1.8 营养经济价值第16-17页
    1.2 棘胸蛙亲本种质资源与养殖管理研究进展第17-18页
    1.3 蛙类两性亲体体征差异的研究进展第18-19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9页
第二章:棘胸蛙两性亲体间的体色差异第19-2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9-20页
        2.1.1 亲蛙第19页
        2.1.2 仪器第19页
        2.1.3 测量位点第19-20页
        2.1.4 数据处理第20页
    2.2 结果第20-23页
        2.2.1 棘胸蛙雌雄两性亲蛙背部、腹部色差值的差异第20-21页
        2.2.2 棘胸蛙雌、雄两性亲蛙背腹比较色差值的差异第21-23页
    2.3 讨论第23-24页
        2.3.1 棘胸蛙雌雄两性亲蛙背、腹部体色差异对行为上的影响分析第23-24页
        2.3.2 棘胸蛙雌雄两性亲蛙背、腹部体色差异对摄食上的影响分析第24页
第三章:棘胸蛙两性亲体间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效果的差异第24-34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4-25页
        3.1.1 亲蛙第24页
        3.1.2 仪器第24页
        3.1.3 测量位点第24-25页
        3.1.4 数据处理第25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25-32页
        3.2.1 参数估计值第25-26页
        3.2.2 相关性分析第26-27页
        3.2.3 通径分析第27-28页
        3.2.4 决定程度分析第28-29页
        3.2.5 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第29-32页
    3.3 讨论第32-34页
        3.3.1 体积成为影响棘胸蛙同生群两性成体体质量核心公共变量的原因分析第32-33页
        3.3.2 肩宽和后肢长在影响棘胸蛙同生群雌雄成体体质量上所起的作用第33-34页
第四章:棘胸蛙两性亲体间形态性状对净体重影响效果的差异第34-39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4页
        4.1.1 亲蛙第34页
        4.1.2 仪器第34页
        4.1.3 测量位点第34页
        4.1.4 数据处理第34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34-37页
        4.2.1 参数估计值第34-35页
        4.2.2 相关性分析第35页
        4.2.3 通径分析第35-36页
        4.2.4 决定程度分析第36页
        4.2.5 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第36-37页
    4.3 讨论第37-39页
        4.3.1 体积成为影响棘胸蛙同生群两性成体净体质量核心公共变量的原因分析第37-38页
        4.3.2 肩宽和后肢长在影响棘胸蛙同生群雌雄成体净体质量上所起的作用第38-39页
第五章:棘胸蛙两性亲体间的形质特征差异第39-51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39-40页
        5.1.1 亲蛙第39页
        5.1.2 仪器第39页
        5.1.3 测量位点第39页
        5.1.4 数据处理第39-40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40-48页
        5.2.1 生物学测量指标间的比较第40-41页
        5.2.2 形质评价指标间的差异比较第41-44页
        5.2.3 形质特征的主成分分析第44-47页
        5.2.4 形质特征的判别分析第47-48页
    5.3 讨论第48-51页
        5.3.1 棘胸蛙两性亲体的形质特征差异及关键判别性状组合的认定第48-49页
        5.3.2 关于棘胸蛙两性亲体间形质特征差异的原因分析第49-51页
第六章:总结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致谢第57-58页
附件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日本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核酸内切酶结构域1基因的克隆与表征
下一篇:天山北坡不同草地类型AM真菌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