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第8-10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模糊色彩感知概述 | 第12-20页 |
2.1 色彩感知的基本概念 | 第12-13页 |
2.1.1 色彩的感知过程模型 | 第12-13页 |
2.1.2 色彩的心理作用评价和生理作用评价 | 第13页 |
2.1.3 色彩对人心理情绪的影响 | 第13页 |
2.2 色彩调和方案 | 第13-15页 |
2.2.1 基本概念 | 第13页 |
2.2.2 色相的调和方案 | 第13-15页 |
2.2.3 明度的调和方案 | 第15页 |
2.3 模糊色彩模型 | 第15-18页 |
2.3.1 基本概念 | 第15页 |
2.3.2 基于语义量化的模糊色彩模型 | 第15-16页 |
2.3.3 模糊颜色直方图 | 第16-17页 |
2.3.4 基于经典色彩表征体系的模糊色彩模型 | 第17-1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基于HSV色彩空间的模糊色彩模型的图像处理研究 | 第20-28页 |
3.1 模糊色彩模型转化的流程介绍 | 第20页 |
3.2 基于HSV色彩空间的模糊色彩模型介绍 | 第20-24页 |
3.2.1 HSV色彩空间 | 第20-21页 |
3.2.2 HSV与RGB直接的相互转换 | 第21-22页 |
3.2.3 基于HSV的模糊色彩模型 | 第22-24页 |
3.3 基于HSV的模糊色彩模型的图像研究 | 第24页 |
3.3.1 处理图像颜色 | 第24页 |
3.3.2 模糊色彩转化为HSV | 第24页 |
3.4 参数分析 | 第24-26页 |
3.4.1 a值和b值变化对图像的影响 | 第24-25页 |
3.4.2 e值和f值变化对图像的影响 | 第25-26页 |
3.4.3 小结 | 第26页 |
3.5 图像优化渲染 | 第26-27页 |
3.5.1 马赛克模型 | 第26页 |
3.5.2 渲染效果 | 第26-2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基于RGB色彩空间的模糊马赛克风格渲染技术 | 第28-46页 |
4.1 引言 | 第28-29页 |
4.2 相关工作 | 第29-30页 |
4.3 系统框架 | 第30-35页 |
4.3.1 马赛克模型 | 第31页 |
4.3.2 模型转化 | 第31-34页 |
4.3.3 图像赋色策略 | 第34页 |
4.3.4 图像渲染 | 第34-35页 |
4.4 赋色策略参数分析 | 第35-40页 |
4.4.1 ε值和 λ 值变化对图像的影响 | 第35-37页 |
4.4.2 η 值变化对图像的影响 | 第37-38页 |
4.4.3 μ 值变化对图像的影响 | 第38-39页 |
4.4.4 ε值、λ 值与 η 值的共同变化对图像的影响 | 第39-40页 |
4.4.5 小结 | 第40页 |
4.5 模拟艺术家赋色思维 | 第40-45页 |
4.5.1 随机化模拟艺术家赋色思维 | 第40-41页 |
4.5.2 针对性模拟艺术家赋色思维 | 第41-44页 |
4.5.3 模拟艺术家赋色思维的局限性 | 第44-4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基于模糊色彩模型的辅助系统 | 第46-58页 |
5.1 open Frameworks开源框架简介 | 第46页 |
5.2 系统开发 | 第46-54页 |
5.2.1 构建RGB模糊色彩空间 | 第46-48页 |
5.2.2 构建马赛克模型 | 第48-52页 |
5.2.3 构建图像赋色策略 | 第52页 |
5.2.4 构建HSV模糊色彩空间 | 第52-53页 |
5.2.5 约束代表色(色彩调和) | 第53-54页 |
5.3 辅助系统 | 第54-57页 |
5.3.1 系统功能 | 第54-57页 |
5.3.2 系统操作流程及作品展示 | 第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主要结论 | 第58页 |
展望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