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8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2.1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 | 第8-9页 |
1.2.2 清洁能源的研究 | 第9-10页 |
1.3 氢能源在发动机上的应用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1 氢燃料内燃机的开发 | 第10-12页 |
1.3.2 氢内燃机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4 氢发动机研究的核心 | 第13-14页 |
1.4.1 氢发动机混合气的形成方式 | 第13页 |
1.4.2 氢发动机异常燃烧的机理 | 第13-14页 |
1.5 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2 AVL-Fire软件介绍和数值模拟 | 第16-24页 |
2.1 软件介绍 | 第16页 |
2.2 数学模型和控制方程 | 第16-20页 |
2.2.1 基本控制方程 | 第16-17页 |
2.2.2 湍流模型 | 第17-18页 |
2.2.3 燃烧模型的选择 | 第18-19页 |
2.2.4 NOX排放模型 | 第19-20页 |
2.3 控制方程的解法 | 第20-21页 |
2.3.1 离散方法 | 第20页 |
2.3.2 求解方法 | 第20-21页 |
2.3.3 审敛标准 | 第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4页 |
3 研究方案和模型建立 | 第24-30页 |
3.1 研究方案 | 第24-26页 |
3.2 模型建立 | 第26-28页 |
3.2.1 网格划分 | 第26-27页 |
3.2.2 模型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27页 |
3.2.3 喷氢控制策略 | 第27-28页 |
3.2.4 点火时刻 | 第28页 |
3.2.5 计算步长 | 第2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4 喷氢时刻、喷孔位置对发动机混合气形成的影响 | 第30-52页 |
4.1 怠速(1000r/min)下混合气的形成 | 第30-37页 |
4.1.1 对速度场分布的影响 | 第30-33页 |
4.1.2 对湍动能的影响 | 第33-35页 |
4.1.3 对混合气浓度的影响 | 第35-37页 |
4.1.4 怠速(1000r/min)下混合气的综合分析 | 第37页 |
4.2 最大扭矩转速(4500r/min)下混合气的形成 | 第37-44页 |
4.2.1 对速度场分布的影响 | 第37-40页 |
4.2.2 对湍动能的影响 | 第40-42页 |
4.2.3 对混合气浓度的影响 | 第42-44页 |
4.2.4 最大扭矩转速(4500r/min)下混合气的综合分析 | 第44页 |
4.3 最大功率转速(6000r/min)下混合气的形成 | 第44-51页 |
4.3.1 对速度场分布的影响 | 第44-47页 |
4.3.2 对湍动能的影响 | 第47-49页 |
4.3.3 对混合气浓度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4 最大功率转速(6000r/min)下混合气的综合分析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喷氢时刻、喷孔位置对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 | 第52-60页 |
5.1 点火后压力场的变化 | 第52-54页 |
5.2 点火后温度场的变化 | 第54-57页 |
5.3 点火后NO质量分数的变化 | 第57-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6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第60-62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0-61页 |
6.2 展望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