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课题的来源、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1 课题的来源 | 第14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论文的总体结构 | 第16-17页 |
2 磨加工主动量仪屏机分离的设计与研究 | 第17-31页 |
2.1 磨加工主动量仪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17页 |
2.2 磨加工主动量仪的软硬件平台 | 第17-20页 |
2.2.1 主动量仪的硬件平台 | 第18-19页 |
2.2.2 主动量仪的软件平台 | 第19-20页 |
2.3 主动量仪屏机分离模式分析 | 第20-21页 |
2.4 主动量仪屏机分离方案设计 | 第21-26页 |
2.4.1 改变图像显示设备 | 第21-22页 |
2.4.2 改变传输方式 | 第22-26页 |
2.5 主动量仪屏机分离硬件电路设计 | 第26-30页 |
2.5.1 双绞线传输原理 | 第27页 |
2.5.2 双绞线传输电路设计 | 第27-29页 |
2.5.3 平衡差分信号等效计算 | 第29-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CAN总线技术研究与系统设计 | 第31-42页 |
3.1 CAN总线简述 | 第31-32页 |
3.2 CAN总线协议 | 第32-35页 |
3.2.1 CAN的网络结构 | 第32-33页 |
3.2.2 报文传输 | 第33-34页 |
3.2.3 总线编码方式 | 第34页 |
3.2.4 总线仲裁方式 | 第34-35页 |
3.3 CAN总线控制器和驱动器 | 第35-39页 |
3.3.1 CAN总线控制器SJA1000 | 第35-37页 |
3.3.2 CAN总线驱动器PCA82C250 | 第37-39页 |
3.4 CAN总线系统设计 | 第39-41页 |
3.4.1 CAN总线硬件系统设计 | 第39-40页 |
3.4.2 CAN总线软件系统设计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基于CAN总线的主动量仪测量通道扩展的设计与研究 | 第42-57页 |
4.1 主动量仪测量通道扩展功能分析 | 第42-43页 |
4.2 主动量仪测量通道扩展硬件方案设计 | 第43-45页 |
4.2.1 采用PROFIBUS-DP、CC-LINK总线扩展测量通道方案设计 | 第43-44页 |
4.2.2 采用CAN总线扩展测量通道方案设计 | 第44-45页 |
4.3 信号调理及A/D转换电路设计 | 第45-47页 |
4.3.1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第45-46页 |
4.3.2 A/D转换电路设计 | 第46-47页 |
4.4 测量通道接口电路设计 | 第47-50页 |
4.5 微处理器外围电路设计 | 第50-53页 |
4.5.1 电源模块设计 | 第50-51页 |
4.5.2 串口模块设计 | 第51-52页 |
4.5.3 其它外围电路设计 | 第52-53页 |
4.6 主动量仪测量通道系统软件设计 | 第53-56页 |
4.6.1 A/D转换程序设计 | 第53-54页 |
4.6.2 CAN总线节点发送报文程序 | 第54-55页 |
4.6.3 CAN总线节点接收报文程序 | 第55-5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66页 |
5.1 主动量仪屏机分离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60页 |
5.1.1 屏机分离实验结果 | 第57-59页 |
5.1.2 屏机分离实验分析 | 第59-60页 |
5.2 主动量仪测量通道扩展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0-65页 |
5.2.1 节点通信系统调试组成 | 第60页 |
5.2.2 节点通信系统调试 | 第60-62页 |
5.2.3 主动量仪测量通道扩展实验结果 | 第62-64页 |
5.2.4 主动量仪测量通道扩展实验分析 | 第64-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主要工作总结 | 第66-67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 第72页 |
1 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2页 |
2 参编论著 | 第72页 |
3 发表的课题相关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