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3 钨结构性能简介 | 第9-10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4.1 钨及其合金的力学性能 | 第10-12页 |
1.4.2 不同条件拉伸力学性能和微观机制的研究 | 第12-14页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 第16-26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基本原理 | 第16-17页 |
2.2.1 牛顿第二定律的微分方程 | 第17页 |
2.3 积分方法 | 第17-19页 |
2.4 边界条件 | 第19-20页 |
2.5 系统控制方法 | 第20-22页 |
2.5.1 控温方法 | 第20-21页 |
2.5.2 控压方法 | 第21-22页 |
2.6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系综 | 第22-23页 |
2.7 势函数 | 第23页 |
2.8 宏观物理量和分析方法 | 第23-26页 |
2.8.1 系统的总能量(E) | 第23-24页 |
2.8.2 中心对称参数(CSP) | 第24页 |
2.8.3 局部晶序分析 | 第24页 |
2.8.4 配位数(CN) | 第24-26页 |
第三章 [110]、[1(?)2] 和[1(?)(?)]晶向钨纳米线的拉伸微结构演变 | 第26-37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计算方法与模型 | 第26-2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5页 |
3.3.1 弹性阶段(ox_1 , oy_1 , oz_1) | 第28-30页 |
3.3.2 损伤阶段(x_1x_2, y_1y_2, z_1z_2) | 第30-32页 |
3.3.3 屈服阶段(x_2x_3x_4x_5, z_2z_3) | 第32-33页 |
3.3.4 强化阶段(y_2y_3) | 第33-34页 |
3.3.5 颈缩断裂阶段(x_5x_6、y_3y_4、z_3z_4) | 第34-35页 |
3.4 结论 | 第35-37页 |
第四章 [1(?)2] 和[110]晶向钨纳米线的应变率效应 | 第37-45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1(?)2] 晶向钨纳米线的应变率效应计算模型 | 第37-3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4.3.1 弹性阶段 | 第38-39页 |
4.3.2 塑性阶段 | 第39-41页 |
4.4 [110]晶向钨纳米线的应变率效应计算模型 | 第41页 |
4.5 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4.5.1 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 第41-42页 |
4.5.2 塑性形变分析 | 第42-43页 |
4.6 结论 | 第43-45页 |
第五章 [1(?)2] 和[110]晶向钨纳米线的温度效应 | 第45-50页 |
5.1 引言 | 第45页 |
5.2 [1(?)2] 晶向钨纳米线的温度效应计算模型 | 第45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5.3.1 弹性阶段 | 第46页 |
5.3.2 塑性阶段 | 第46-47页 |
5.4 [100]晶向钨纳米线的温度效应计算模型 | 第47页 |
5.5 力学性能 | 第47-48页 |
5.6 结论 | 第48-5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0-52页 |
6.1 总结 | 第50-51页 |
6.2 进一步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