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1.1 锌浸出渣的综合利用现状 | 第9-13页 |
1.1.1 锌浸出渣的来源 | 第9页 |
1.1.2 锌浸出渣中有价金属元素的回收利用 | 第9-13页 |
1.2 从锌浸出渣中回收铅的研究 | 第13-15页 |
1.2.1 铅的性质及用途 | 第13-14页 |
1.2.2 锌浸出渣中铅的回收方法 | 第14-15页 |
1.3 离子对矿物浮选影响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1 离子的来源 | 第15页 |
1.3.2 离子的活化与抑制作用 | 第15-17页 |
1.3.3 离子影响的消除 | 第17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试验药剂、设备和试验方法 | 第19-22页 |
2.1 试验药剂 | 第19页 |
2.2 试验仪器和设备 | 第19-20页 |
2.3 试验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2.3.1 浮选试验 | 第20页 |
2.3.2 Zeta电位测定 | 第20-21页 |
2.3.3 粒度分析 | 第21页 |
2.3.4 吸附量测定 | 第21-22页 |
第3章 试验样品与分析 | 第22-27页 |
3.1 试验原料 | 第22页 |
3.1.1 纯矿物样品 | 第22页 |
3.1.2 实际矿物样品 | 第22页 |
3.2 试验样品分析 | 第22-27页 |
3.2.1 铅矾纯矿物纯度和粒度分析 | 第22页 |
3.2.2 实际矿物铅的粒度分布 | 第22-23页 |
3.2.3 实际矿物的离子含量测定 | 第23页 |
3.2.4 实际矿物工艺矿物学分析 | 第23-27页 |
第4章 离子对铅矾浮选的影响试验研究 | 第27-33页 |
4.1 铅矾的天然可浮性试验 | 第27页 |
4.2 捕收剂用量试验 | 第27-28页 |
4.3 pH值对铅矾浮选影响试验 | 第28页 |
4.4 离子对铅矾浮选的影响 | 第28-32页 |
4.4.1 Na~+、K~+对铅矾浮选影响试验 | 第28-29页 |
4.4.2 Ca~(2+)、Mg~(2+)、Zn~(2+)、Fe~(2+)和Pb~(2+)对铅矾浮选影响试验 | 第29-31页 |
4.4.3 Fe~(3+)对铅矾浮选影响影响 | 第31-32页 |
4.5 小结 | 第32-33页 |
第5章 离子对铅矾浮选影响机理 | 第33-44页 |
5.1 铅矾表面动电位 | 第33页 |
5.2 CSY对铅矾表面动电位的影响机理 | 第33-34页 |
5.3 Na~+、K~+对铅矾浮选行为影响机理 | 第34页 |
5.4 Ca~(2+)、Mg~(2+)、Zn~(2+)、Fe~(2+)和Pb~(2+)对铅矾浮选行为影响机理 | 第34-41页 |
5.4.1 Ca~(2+)、Mg~(2+)、Zn~(2+)、Fe~(2+)和Pb~(2+)在溶液中的水解 | 第34-38页 |
5.4.2 Ca~(2+)、Mg~(2+)、Zn~(2+)、Fe~(2+)和Pb~(2+)对CSY吸附量的影响 | 第38-40页 |
5.4.3 Ca~(2+)、Mg~(2+)、Zn~(2+)、Fe~(2+)和Pb~(2+)对铅矾表面电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5.5 Fe~(3+)对铅矾浮选行为影响机理 | 第41-43页 |
5.5.1 Fe~(3+)在溶液中的水解 | 第41-42页 |
5.5.2 Fe~(3+)对CSY吸附量的影响 | 第42页 |
5.5.3 Fe~(3+)对铅矾表面电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5.6 小结 | 第43-44页 |
第6章 锌浸出渣的清洗方法研究 | 第44-50页 |
6.1 一段洗矿用水量试验 | 第44-46页 |
6.2 多段洗矿试验 | 第46-47页 |
6.3 自然清水加大用水量试验 | 第47-48页 |
6.4 二段清洗后锌浸出渣中离子含量测定 | 第48-49页 |
6.5 小结 | 第49-50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7.1 结论 | 第50-51页 |
7.2 展望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