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总体评价 | 第13-14页 |
1.3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比较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历史分析方法 | 第14-15页 |
1.3.3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结构安排 | 第15页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2章 P2P网络借贷与普惠金融概述 | 第17-29页 |
2.1 P2P网络借贷的含义 | 第17页 |
2.2 P2P网络借贷的兴起与发展 | 第17-18页 |
2.3 普惠金融与网络借贷的关系 | 第18-21页 |
2.3.1 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 | 第18-19页 |
2.3.2 发展普惠金融的意义及现状 | 第19-20页 |
2.3.3 网络借贷对于普惠金融的价值分析 | 第20-21页 |
2.4 P2P网络借贷的特点 | 第21-23页 |
2.4.1 普惠性 | 第21-22页 |
2.4.2 多样性和高效性 | 第22页 |
2.4.3 高收益性与高风险性 | 第22-23页 |
2.5 P2P网络借贷的模式 | 第23-28页 |
2.5.1 美国P2P网络借贷典型模式 | 第23-24页 |
2.5.2 英国P2P网络借贷典型模式 | 第24页 |
2.5.3 我国P2P网络借贷典型模式 | 第24-27页 |
2.5.4 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角度比较国内外P2P网络借贷模式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P2P网络借贷与普惠金融目标的背离 | 第29-37页 |
3.1 P2P网络借贷服务对象的偏离 | 第29-30页 |
3.2 投资歧视与普惠性的背离 | 第30-31页 |
3.3 融资成本高昂与普惠性的背离 | 第31页 |
3.4 征信体制缺失造成的普惠困局 | 第31-32页 |
3.5 P2P网络借贷法律规制的缺失与普惠性的背离 | 第32-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普惠金融视角下网络借贷法律规制的建构 | 第37-49页 |
4.1 普惠金融视角下P2P网络借贷的监管方向 | 第37-38页 |
4.2 国外P2P规制方法对于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38-40页 |
4.2.1 美国监管模式 | 第38-39页 |
4.2.2 英国监管模式 | 第39页 |
4.2.3 借鉴意义 | 第39-40页 |
4.3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监管现状及评价 | 第40-43页 |
4.4 普惠金融理念下的规制建议 | 第43-48页 |
4.4.1 适度监管为原则,适当设立准入门槛 | 第43-44页 |
4.4.2 实施分类监管,放宽对部分业务的限制 | 第44-45页 |
4.4.3 建立多元化的征信信息系统 | 第45-46页 |
4.4.4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 | 第46-47页 |
4.4.5 加强平台的信息披露义务 | 第47页 |
4.4.6 加强平台风控能力、保障资金用途合法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