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引言 | 第12-14页 |
1.2 甲醇燃料的基本特性及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2.1 甲醇燃料物化特性分析 | 第14-16页 |
1.2.2 甲醇燃料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2.3 甲醇燃料发动机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3 非平衡等离子体点火和助燃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非平衡等离子体技术及研究方法 | 第28-38页 |
2.1 非平衡等离子体技术 | 第28-33页 |
2.1.1 非平衡等离子体点火 | 第29-30页 |
2.1.2 非平衡等离子体助燃 | 第30页 |
2.1.3 非平衡等离子体的产生方式 | 第30-33页 |
2.2 非平衡等离子技术主要研究手段 | 第33-37页 |
2.2.1 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简介 | 第34-35页 |
2.2.2 CHEMKIN软件简介 | 第35-36页 |
2.2.3 AVL FIRE软件简介 | 第36-3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甲醇空气等离子体放电过程数值模拟 | 第38-58页 |
3.1 甲醇空气混合气等离子体建模 | 第38-43页 |
3.1.1 等离子体发生器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3.1.2 等离子体放电动力学模型 | 第39-43页 |
3.1.3 模型可行性分析 | 第43页 |
3.2 电子能量分布特性分析 | 第43-50页 |
3.2.1 约化场强对电子能量分布的影响 | 第46-47页 |
3.2.2 电离度对电子能量分布的影响 | 第47-49页 |
3.2.3 气体组分浓度对电子能量分布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 放电过程中活性粒子演变过程分析 | 第50-56页 |
3.3.1 激发态、电离态物质的产生和发展 | 第51-53页 |
3.3.2 自由基的产生和发展 | 第53-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等离子体助燃甲醇燃料着火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58-74页 |
4.1 燃烧化学动力学模型 | 第58-59页 |
4.2 着火延迟期的变化特性分析 | 第59-63页 |
4.2.1 活性粒子浓度对着火延迟期的影响 | 第59-60页 |
4.2.2 初始温度对着火延迟期的影响 | 第60-61页 |
4.2.3 过量空气系数对着火延迟期的影响 | 第61-62页 |
4.2.4 活性粒子组分对着火延迟期的影响 | 第62-63页 |
4.3 温度的变化特性分析 | 第63页 |
4.4 等离子体助燃甲醇燃料燃烧过程各物质产生和消耗的变化关系 | 第63-70页 |
4.4.1 着火燃烧过程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变化 | 第63-66页 |
4.4.2 着火燃烧过程中主要中间产物的变化 | 第66-70页 |
4.5 敏感性分析 | 第70-72页 |
4.5.1 温度的化学反应敏感性分析 | 第71-72页 |
4.5.2 着火延迟期的化学反应敏感性分析 | 第7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5章 等离子体助燃甲醇发动机的应用研究 | 第74-96页 |
5.1 模拟仿真平台的搭建及模型验证 | 第74-78页 |
5.1.1 缸内直喷甲醇发动机模型建立 | 第74-76页 |
5.1.2 甲醇发动机模型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设定 | 第76-77页 |
5.1.3 燃烧机理耦合 | 第77页 |
5.1.4 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77-78页 |
5.1.5 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78页 |
5.2 稳态工况等离子体助燃甲醇发动机的燃烧和排放特性分析 | 第78-86页 |
5.3 冷启动工况等离子体助燃甲醇发动机的燃烧和排放特性分析 | 第86-9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 第96-100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96-97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97-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8页 |
作者简介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