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泄漏研究 | 第14页 |
1.2.2 对流换热研究 | 第14-15页 |
1.2.3 涡旋齿性能研究 | 第15页 |
1.2.4 数值模拟 | 第15-17页 |
1.2.5 流-热-固耦合计算方法 | 第17页 |
1.3 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19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8-19页 |
1.4 课题特色与创新性 | 第19页 |
1.5 研究方案、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分析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涡旋压缩机工作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 | 第21-29页 |
2.1 涡旋压缩机工作原理 | 第21页 |
2.2 涡旋压缩机工作过程模型 | 第21-24页 |
2.2.1 压缩过程模型 | 第21-23页 |
2.2.2 压缩过程方程 | 第23-24页 |
2.2.3 吸气过程和排气过程模型 | 第24页 |
2.3 几何模型和实际工作参数 | 第24-26页 |
2.4 涡旋压缩机数值模拟方法的验证 | 第26-28页 |
2.4.1 边界条件 | 第26页 |
2.4.2 网格无关性验证 | 第26页 |
2.4.3 动网格重构质量 | 第26-27页 |
2.4.4 初始化 | 第27-28页 |
2.5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涡旋压缩机的工作过程 | 第29-39页 |
3.1 绝热工作过程 | 第29-31页 |
3.1.1 增压过程曲线 | 第29-30页 |
3.1.2 过压缩与欠压缩 | 第30页 |
3.1.3 吸气过程与排气过程 | 第30-31页 |
3.2 有传热的工作过程 | 第31-36页 |
3.2.1 流固耦合传热的工作过程 | 第31-33页 |
3.2.2 固定涡旋齿温的工作过程 | 第33-36页 |
3.3 不同工作过程对比 | 第36-38页 |
3.3.1 增压过程方程 | 第36-37页 |
3.3.2 增压过程曲线 | 第37-38页 |
3.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工作过程中的切向泄漏与换热 | 第39-52页 |
4.1 切向泄漏 | 第39-41页 |
4.1.1 内泄漏 | 第39页 |
4.1.2 外泄漏 | 第39-41页 |
4.2 切向密封 | 第41-47页 |
4.2.1 切向密封结构 | 第41-42页 |
4.2.2 压力场及温度场 | 第42-43页 |
4.2.3 速度场及密封效果分析 | 第43-44页 |
4.2.4 啮合间隙处的拓扑结构 | 第44-47页 |
4.3 对流换热 | 第47-50页 |
4.3.1 雷诺数计算 | 第47页 |
4.3.2 静涡旋齿与压缩气体间的对流换热 | 第47-49页 |
4.3.3 动涡旋齿与压缩气体间的对流换热 | 第49-50页 |
4.3.4 动静涡旋齿对流换热对比 | 第50页 |
4.4 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涡旋齿温度分布模型及其变形 | 第52-70页 |
5.1 涡旋齿温度求解方案 | 第52-61页 |
5.1.1 周期性变化的温度载荷 | 第56-58页 |
5.1.2 等效温度载荷 | 第58-60页 |
5.1.3 层流底层温度求解 | 第60-61页 |
5.2 涡旋齿温度分布 | 第61-63页 |
5.2.1 ANSYS稳态传热数据加载 | 第61-63页 |
5.2.2 计算结果 | 第63页 |
5.3 涡旋齿变形 | 第63-69页 |
5.3.1 周期性变化的压力载荷 | 第63-64页 |
5.3.2 周期内等效压力载荷 | 第64-65页 |
5.3.3 压力载荷变形 | 第65-67页 |
5.3.4 温度载荷变形 | 第67-68页 |
5.3.5 耦合变形 | 第68-69页 |
5.4 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