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18页 |
1.1 面孔识别及其加工机制 | 第11-13页 |
1.2 自我面孔识别的优势效应 | 第13-15页 |
1.3 面孔旋转 | 第15-18页 |
2 问题提出 | 第18-19页 |
3 实验 1.旋转自我面孔识别的特性 | 第19-25页 |
3.1 目的与假设 | 第19页 |
3.2 方法 | 第19-21页 |
3.2.1 被试 | 第19页 |
3.2.2 实验设计 | 第19页 |
3.2.3 材料 | 第19-20页 |
3.2.4 程序 | 第20-21页 |
3.3 结果 | 第21-23页 |
3.4 讨论 | 第23-25页 |
4.实验2 面孔特征信息在旋转自我面孔加工中的作用 | 第25-31页 |
4.1 目的与假设 | 第25页 |
4.2 方法 | 第25-26页 |
4.2.1 被试 | 第25页 |
4.2.2 实验设计 | 第25页 |
4.2.3 材料 | 第25-26页 |
4.2.4 程序 | 第26页 |
4.3 结果 | 第26-28页 |
4.4 讨论 | 第28-31页 |
5 实验3 面孔结构信息在旋转自我面孔加工中的作用 | 第31-36页 |
5.1 目的与假设 | 第31页 |
5.2 方法 | 第31-32页 |
5.2.1 被试 | 第31页 |
5.2.2 实验设计 | 第31页 |
5.2.3 材料 | 第31-32页 |
5.2.4 程序 | 第32页 |
5.3 结果 | 第32-35页 |
5.4 讨论 | 第35-36页 |
6 实验4 面孔特征信息和结构信息整合在旋转自我面孔加工中的作用 | 第36-42页 |
6.1 目的与假设 | 第36页 |
6.2 方法 | 第36-37页 |
6.2.1 被试 | 第36页 |
6.2.2 实验设计 | 第36页 |
6.2.3 材料 | 第36-37页 |
6.2.4 程序 | 第37页 |
6.3 结果 | 第37-40页 |
6.4 讨论 | 第40-42页 |
7 总讨论 | 第42-45页 |
7.1 旋转面孔的识别 | 第42-44页 |
7.2 自我面孔识别的独特性 | 第44-45页 |
8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4页 |
附录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