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1.4.1 产业升级 | 第16-17页 |
1.4.2 小城镇 | 第17页 |
1.4.3 旧工业区 | 第17-18页 |
1.4.4 旧工业区更新 | 第18-19页 |
1.5 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1.5.1 土地地租理论 | 第19页 |
1.5.2 微笑曲线理论 | 第19-20页 |
1.5.3 工业区位理论 | 第20页 |
1.5.4 有机更新理论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第22-33页 |
2.1 国外旧工业区更新研究综述 | 第22-23页 |
2.2 国内旧工业区更新研究综述 | 第23-25页 |
2.3 国内外案例 | 第25-31页 |
2.3.1 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公司化管理、市场化主导的更新 | 第25-27页 |
2.3.2 新加坡:“商务地带”计划 | 第27-28页 |
2.3.3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分类引导 | 第28-29页 |
2.3.4 台湾乡镇工业区:再生利用 | 第29-31页 |
2.4 述评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小城镇旧工业区更新基本理论研究 | 第33-59页 |
3.1 旧工业区更新的内涵及相关内容 | 第33-41页 |
3.1.1 旧工业区用地功能的更新 | 第33-35页 |
3.1.2 旧工业区产权的更新 | 第35-39页 |
3.1.3 旧工业区效益的更新 | 第39-40页 |
3.1.4 旧工业区品质的更新 | 第40-41页 |
3.2 旧工业区更新的方向 | 第41-46页 |
3.2.1 工业开发方向 | 第41-42页 |
3.2.2 商业开发方向 | 第42-43页 |
3.2.3 旅游开发方向 | 第43-44页 |
3.2.4 文化开发方向 | 第44-46页 |
3.2.5 其他开发方向 | 第46页 |
3.3 旧工业区更新的动力机制 | 第46-50页 |
3.3.1 产业发展的驱动 | 第46-48页 |
3.3.2 用地强度提升的驱动 | 第48-49页 |
3.3.3 用地结构优化的驱动 | 第49-50页 |
3.4 旧工业区更新的目标 | 第50-52页 |
3.4.1 生态环境改善目标 | 第50页 |
3.4.2 人居环境改善目标 | 第50-51页 |
3.4.3 社会效益优化目标 | 第51页 |
3.4.4 经济效益提升目标 | 第51-52页 |
3.5 旧工业区更新的模式 | 第52-54页 |
3.5.1 政府主导开发模式 | 第52-53页 |
3.5.2 开发商主导开发模式 | 第53页 |
3.5.3 工业企业自主更新模式 | 第53-54页 |
3.6 小城镇旧工业区更新的特殊之处 | 第54-59页 |
3.6.1 投融资机制不完善 | 第54-55页 |
3.6.2 企业布局分散 | 第55-56页 |
3.6.3 利益冲突严重 | 第56页 |
3.6.4 土地权属混杂 | 第56页 |
3.6.5 产业“转性”难 | 第56-57页 |
3.6.6 规划体系滞后 | 第57页 |
3.6.7 社会问题不容小觑 | 第57-59页 |
第四章 产业升级与小城镇旧工业区更新的关系研究 | 第59-66页 |
4.1 产业升级动力与小城镇旧工业区更新的关系 | 第59-61页 |
4.1.1“企业自主升级”与小城镇旧工业区更新的关系 | 第59-60页 |
4.1.2“政府干预升级”与小城镇旧工业区更新的关系 | 第60-61页 |
4.2 产业升级方向与小城镇旧工业区更新的关系 | 第61-64页 |
4.2.1“退二优二”方向与小城镇旧工业区更新的关系 | 第61-62页 |
4.2.2“退二进三”方向与小城镇旧工业区更新的关系 | 第62-64页 |
4.3 产业升级模式与小城镇旧工业区更新的关系 | 第64-66页 |
第五章 实证研究--木渎镇旧工业区更新规划 | 第66-84页 |
5.1 木渎镇旧工业区与产业升级概况 | 第66-73页 |
5.1.1 木渎镇旧工业区现状 | 第67-71页 |
5.1.2 木渎镇旧工业区现存问题 | 第71-73页 |
5.2 产业升级驱动下木渎镇旧工业区更新的目标与评判标准 | 第73-76页 |
5.2.1 工业用地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第73-75页 |
5.2.2 木渎镇旧工业区用地效益评价 | 第75-76页 |
5.3 木渎镇旧工业区更新规划的方向选择 | 第76-77页 |
5.3.1 金桥开发区:以“退二优二”为主要方向 | 第76-77页 |
5.3.2 经济开发区:以“退二进三”为主要方向 | 第77页 |
5.4 木渎镇旧工业区更新规划的模式确定 | 第77-79页 |
5.5 木渎镇旧工业区更新规划的体制机制 | 第79-84页 |
5.5.1 完善规划体系 | 第79-80页 |
5.5.2 优化配置土地资源 | 第80-82页 |
5.5.3 强化资金保障 | 第82-83页 |
5.5.4 统筹组织领导 | 第83-8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4-87页 |
6.1 本文总结 | 第84-86页 |
6.1.1 主要结论 | 第84-85页 |
6.1.2 主要创新点 | 第85-86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图表目录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作者简历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