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6-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1.3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1.2“老宅”概况 | 第18-24页 |
1.2.1“老宅”的建筑特征 | 第18-21页 |
1.2.2“老宅”的价值 | 第21-22页 |
1.2.3“老宅”的使用状况 | 第22-24页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24-2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 | 第26-33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6-27页 |
2.1.1 保护 | 第26页 |
2.1.2 文物保护单位 | 第26页 |
2.1.3 控制保护建筑 | 第26页 |
2.1.4 功能置换 | 第26-27页 |
2.2 国内外传统民居保护发展状况与相关研究理论 | 第27-32页 |
2.2.1 国内传统民居保护发展状况与相关研究理论 | 第27-30页 |
2.2.2 国外传统民居保护相关研究理论与实践 | 第30-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苏州“古建老宅”保护与功能置换 | 第33-49页 |
3.1 苏州“古建老宅”保护中的功能置换实践 | 第33-39页 |
3.1.1 功能置换现有方式 | 第33-34页 |
3.1.2 功能置换实践 | 第34-39页 |
3.2 功能置换对于“古建老宅”保护的作用 | 第39-44页 |
3.2.1 实现活化保护 | 第39-40页 |
3.2.2 符合时代发展 | 第40页 |
3.2.3 体现整体价值 | 第40-43页 |
3.2.4 启动街区复兴 | 第43-44页 |
3.3“古建老宅”功能置换的可能性 | 第44-47页 |
3.3.1 保护的可能性 | 第44-45页 |
3.3.2 空间的可能性 | 第45页 |
3.3.3 经济的可能性 | 第45-47页 |
3.3.4 使用的可能性 | 第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功能置换的影响因素与功能定位 | 第49-60页 |
4.1 功能置换的影响因素 | 第49-50页 |
4.2 功能置换中的功能定位 | 第50-59页 |
4.2.1 保护规划 | 第50页 |
4.2.2 保护等级 | 第50-52页 |
4.2.3 区位条件 | 第52-55页 |
4.2.4 利益导向 | 第55-57页 |
4.2.5 建筑规模 | 第57-58页 |
4.2.6 建筑空间 | 第58-5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置换设计的原则、内容与方法 | 第60-78页 |
5.1 置换设计原则 | 第60-61页 |
5.1.1 保护性 | 第60-61页 |
5.1.2 持续性 | 第61页 |
5.1.3 安全性 | 第61页 |
5.2 功能置换设计内容与方法 | 第61-77页 |
5.2.1 修缮设计 | 第61-64页 |
5.2.2 改造设计 | 第64-68页 |
5.2.3 室内设计 | 第68-70页 |
5.2.4 环境设计 | 第70-73页 |
5.2.5 技术设计 | 第73-7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语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作者简历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