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预防医学、卫生学论文--保健组织与事业(卫生事业管理)论文--医疗卫生制度与机构论文--医疗服务制度论文

辽宁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0-15页
1 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相关概念及相关主体理论第15-19页
    1.1 医疗保险费用控制涉及相关主体及基本原则第15-17页
        1.1.1 费用控制涉及相关主体第15-16页
        1.1.2 费用控制的基本原则第16-17页
    1.2 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相关理论第17-19页
        1.2.1 医疗保险需求与供给理论第17页
        1.2.2 逆向选择理论第17-19页
2 辽宁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运行状况及存在问题第19-26页
    2.1 辽宁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运行基本状况第19-20页
        2.1.1 医疗保险缴费人数逐年提高第19页
        2.1.2 医疗保险费用支出逐年增长第19-20页
    2.2 辽宁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现状第20-22页
        2.2.1 规范参保职工医疗资源使用第20-22页
        2.2.2 加强对指定医疗机构进行监管第22页
    2.3 辽宁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2-26页
        2.3.1 医疗服务需方在费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第23-24页
        2.3.2 医疗服务供方在医疗费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第24-25页
        2.3.3 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在管理上存在漏洞第25-26页
3 影响辽宁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的因素分析第26-37页
    3.1 需求方对医疗保险费用控制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分析第26-31页
        3.1.1 城镇职工人口年龄结构及疾病谱变化第26-27页
        3.1.2 城镇职工参保人数第27-29页
        3.1.3 城镇职工人均可支配收入第29-31页
        3.1.4 因道德风险引起的过度医疗消费第31页
    3.2 供给方对医疗保险费用控制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分析第31-35页
        3.2.1 人均住院医疗费用第31-32页
        3.2.2 医院规模扩大与医院员工人数增加第32-34页
        3.2.3 医院新技术的开发和新设备的引进第34页
        3.2.4 药品价格上涨第34页
        3.2.5 因道德风险引起的诱导消费第34-35页
    3.3 支付方式对医疗保险费用控制产生影响的分析第35-37页
        3.3.1 后付制支付方式第35页
        3.3.2 预付制支付方式第35-37页
4 “两江”医疗费用控制试点改革的经验及借鉴第37-41页
    4.1 “两江”医疗费用控制改革模式第37-39页
        4.1.1 “两江”改革模式阐述第37-38页
        4.1.2 “两江”医疗保险费用控制情况第38-39页
    4.2 辽宁省推进医疗保险费用控制改革时应进行的借鉴第39-41页
        4.2.1 采用科学性的结算方式第39-40页
        4.2.2 引入奖励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医疗与服务质量第40页
        4.2.3 采用合理的费用结算模式第40-41页
5 辽宁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的对策及建议第41-47页
    5.1 医疗服务需求方的控制建议第41-43页
        5.1.1 加强对参保人不合理就医行为的约束及规范第41-42页
        5.1.2 完善对个人账户合理使用第42-43页
    5.2 医疗服务供给方的控制建议第43-44页
        5.2.1 约束医务人员及医疗机构不合理的诊治行为第43页
        5.2.2 严格控制医疗机构高精尖设备的购进和使用第43-44页
        5.2.3 对医保定点药房进行监督减少违规行为发生第44页
        5.2.4 积极开展、提供社区医疗服务第44页
    5.3 政府相关部门及医疗保险机构完善监督机制的建议第44-47页
        5.3.1 政府相关部门应完善医疗保险相关法律第44-45页
        5.3.2 针对医疗服务机构建立外部审核监督制度第45页
        5.3.3 政府相关部门及医疗保险机构应严格控制药品市场第45页
        5.3.4 预付制逐渐取代后付制以遏制医疗费用支出增长第45-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IL-17参与调控牙周炎骨破坏的作用机制初探
下一篇: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