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7-21页 |
第2章 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分析 | 第21-31页 |
2.1 融资融券业务概述 | 第21-23页 |
2.1.1 融资融券业务特征 | 第21-22页 |
2.1.2 融资融券业务对证券公司的影响 | 第22-23页 |
2.2 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特征 | 第23-26页 |
2.2.1 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威胁 | 第23-24页 |
2.2.2 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特征分析 | 第24-26页 |
2.3 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控制 | 第26-31页 |
2.3.1 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识别 | 第26-29页 |
2.3.2 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度量 | 第29页 |
2.3.3 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管理控制 | 第29-31页 |
第3章 厦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分析 | 第31-39页 |
3.1 厦门证券公司概况 | 第31-32页 |
3.2 厦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现状分析 | 第32-35页 |
3.2.1 厦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数据分析 | 第32-33页 |
3.2.2 厦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具备上升潜力 | 第33-34页 |
3.2.3 厦门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风险控制现状分析 | 第34-35页 |
3.3 厦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控制存在问题 | 第35-39页 |
3.3.1 市场上缺乏有效的转融通机制 | 第35页 |
3.3.2 融资融券的相关费率较高 | 第35页 |
3.3.3 投资者资金利用效率低 | 第35-36页 |
3.3.4 客户准入资格及审查制度 | 第36页 |
3.3.5 融资融券风险监控系统效率时效性有待提高 | 第36-37页 |
3.3.6 融资融券业务的投资者整体素质欠缺 | 第37-39页 |
第4章 厦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管理控制 | 第39-51页 |
4.1 完善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管理制度设计 | 第39-42页 |
4.1.1 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 第39-40页 |
4.1.2 完善市场风险管理制度 | 第40-42页 |
4.2 创新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管理度量模式 | 第42-45页 |
4.2.1 实施风险比例调控和风险报告制度 | 第42页 |
4.2.2 适时调整保证金比率 | 第42-43页 |
4.2.3 优化风险级别划分 | 第43-45页 |
4.3 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 第45-51页 |
4.3.1 建立金融市场有效的转融通机制 | 第45-46页 |
4.3.2 调整相关费用率来提升市场活力 | 第46页 |
4.3.3 提高投资者的资金使用率和周转 | 第46-47页 |
4.3.4 完善客户资格审查和信息披露制度 | 第47-48页 |
4.3.5 健全对融资融券交易监督和时效性 | 第48页 |
4.3.6 加强融资融券业务的投资者教育 | 第48-51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5.1 结论 | 第51-52页 |
5.2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