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基于场所精神的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3-20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3-15页
        1.1.1 建筑入口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及其面临的问题第13-14页
        1.1.2 现代建筑“地域性”与“场所精神”的匮乏日趋严重第14-15页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第15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1.3.1 研究的目的第15-16页
        1.3.2 研究的意义第16页
    1.4 相关研究综述与理论第16-19页
        1.4.1 国内外关于场所精神相关理论第16-17页
        1.4.2 国内外关于地域建筑研究综述第17-18页
        1.4.3 国内外对建筑入口空间的研究第18-19页
    1.5 课题研究框架第19-20页
第2章 场所精神与建筑入口空间的基本认识及相关概念第20-35页
    2.1 场所与场所精神第20-21页
    2.2 场所的“空间”第21页
    2.3 场所的“特性”第21页
    2.4 建筑入口空间的相关概念研究第21-29页
        2.4.1 建筑入口的历史起源第22-27页
        2.4.2 建筑入口空间的功能第27-29页
    2.5 建筑入口空间的“内”与“外”第29-31页
        2.5.1 入口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融合第29-30页
        2.5.2 入口空间——与内部空间的延续第30页
        2.5.3 入口空间——“内”与“外”之间的交流第30-31页
    2.6 建筑入口空间场所的构成第31-34页
        2.6.1 建筑入口场所的自然环境第31-33页
        2.6.2 建筑入口场所的人工环境第33-34页
    2.7 建筑入口空间场所的公共性第34-35页
第3章 建筑入口空间的类型第35-52页
    3.1 类型学第35-36页
        3.1.1 建筑类型学第35页
        3.1.2 入口类型与原型第35-36页
    3.2 类型——关联建筑的性质第36-38页
        3.2.1 公共建筑入口空间第36-37页
        3.2.2 居住建筑入口空间第37-38页
    3.3 类型——关联建筑入口空间形态第38-42页
        3.3.1 平行与并置——雨棚式第38-39页
        3.3.2 叠加与凹凸——灰空间第39-40页
        3.3.3 对比与通透——透明性第40-41页
        3.3.4 引导与折叠——叙事化第41-42页
    3.4 类型——关联建筑入口空间复合界面第42-52页
        3.4.1 架空式第43-45页
        3.4.2 阶台式第45-46页
        3.4.3 吞凹式第46-48页
        3.4.4 柱廊式第48-49页
        3.4.5 桥引式第49-50页
        3.4.6 边庭式第50-52页
第4章 建筑入口空间场所精神表达的设计策略第52-68页
    4.1 入口空间场所精神寻求——当代语境认同第52-54页
        4.1.1 入口空间中“人”的活动第52-53页
        4.1.2 入口空间中“人”的认同第53-54页
    4.2 入口空间场所精神表达——重要实体因子第54-60页
        4.2.1 公共艺术第54-56页
        4.2.2 驻足设施第56-57页
        4.2.3 绿化水体第57-58页
        4.2.4 标志指引第58-60页
    4.3 入口空间场所精神本源——地域文化特征第60-68页
        4.3.1 地域性设计的自然特征第60-62页
        4.3.2 地域性设计的文化特征第62页
        4.3.3 地域性设计的技术特征第62-63页
        4.3.4 地域性设计的材料特征第63-68页
第5章 湖南地区建筑入口空间场所精神表达实例分析第68-76页
    5.1 入口空间——“转”与“折”第68-71页
    5.2 入口空间——“藏”与“纳”第71-73页
    5.3 入口空间——“光”与“影”第73-76页
结论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79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概况第79-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桃江县城海绵城市规划策略研究
下一篇:多壁面辐射板与围护结构及人体间的角系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