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5页 |
第一节 选题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 第9-12页 |
一、研究的问题 | 第9-11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安排 | 第12-15页 |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二、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第一节 国内外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一、国外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二、国内行为金融学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第二节 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阐述 | 第18-21页 |
一、关于过度自信理论的讨论 | 第18-19页 |
二、关于心理账户效应的讨论 | 第19-21页 |
第三章 中国股票市场监管者非理性行为的案例表现 | 第21-31页 |
第一节 历次IPO暂停与市场走势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 第21-23页 |
一、IPO时间窗口与市场走势的对比 | 第21页 |
二、历次IPO暂停的市场背景 | 第21-22页 |
三、分析与结论 | 第22-23页 |
第二节 2015年中国股市剧烈波动的分析 | 第23-28页 |
一、事件背景及过程回顾 | 第24-25页 |
二、2014-2015年市场大幅波动期间监管者的言论及措施 | 第25-28页 |
第三节 熔断机制 | 第28-31页 |
一、熔断机制的事件回顾 | 第28-29页 |
二、熔断机制中的非理性行为分析 | 第29-31页 |
第四章 非理性行为的样本数据分析 | 第31-44页 |
第一节 过度自信的样本数据分析 | 第31-37页 |
一、过度自信的调查问卷样本 | 第31-33页 |
二、调查问卷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33-37页 |
三、过度自信问卷调查分析结论 | 第37页 |
第二节 心理账户的样本数据分析 | 第37-43页 |
一、心理账户的调查问卷样本 | 第37-40页 |
二、问卷调查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40-43页 |
三、心理账户问卷调查分析结论 | 第43页 |
第三节 其他问卷调查的结论 | 第43-44页 |
第五章 中国股票市场监管者决策非理性行为成因分析 | 第44-50页 |
第一节 中国股票市场监管者决策模式的分析 | 第44-46页 |
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组织架构及决策人员简介 | 第44-45页 |
二、中国股票市场监管者的决策模式 | 第45-46页 |
第二节 个人决策模式与群体决策模式的对比分析 | 第46-48页 |
一、个人决策模式 | 第46-47页 |
二、群体决策模式 | 第47页 |
三、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的优劣对比和选择 | 第47-48页 |
第三节 中国股票市场监管者决策中出现非理性行为的原因 | 第48-5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0-56页 |
第一节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50-51页 |
第二节 若干政策及建议 | 第51-54页 |
第三节 论文的不足之处和研究展望 | 第54-56页 |
一、不足之处 | 第54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