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城市群与城市群交通 | 第12-14页 |
1.2.2 生态交通与生态交通对策 | 第14-16页 |
1.2.3 生态影响测算方法 | 第16-17页 |
1.2.4 国内外现状总结 | 第17-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 数据来源 | 第19-20页 |
1.5 研究特色及创新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1 城市群概念 | 第21-22页 |
2.2 城市群交通演变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2.2.1 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 第22页 |
2.2.2 城市化进程 | 第22-23页 |
2.2.3 城市群交通体制机制 | 第23页 |
2.3 生态交通理论 | 第23-25页 |
2.3.1 生态交通概念 | 第23-24页 |
2.3.2 碳排放概念 | 第24页 |
2.3.3 交通碳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4 交通碳排放现状及特征 | 第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城市群交通碳排放模型 | 第27-37页 |
3.1 城市交通碳排放计算方法 | 第27-28页 |
3.2 城市群交通碳排放测算模型 | 第28-35页 |
3.2.1 测算模型 | 第28-33页 |
3.2.2 模型参数 | 第33-35页 |
3.3 交通结构对区域生态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关中城市群交通结构演变特征分析 | 第37-74页 |
4.1 关中城市群与国内外城市群演变对比研究 | 第37-59页 |
4.1.1 关中城市群总体发展概况 | 第37-40页 |
4.1.2 关中城市群交通概况 | 第40-50页 |
4.1.3 国际城市群交通演变和发展路径启示 | 第50-55页 |
4.1.4 国内城市群交通发展现状及启示 | 第55-59页 |
4.2 关中城市群与长三角、武汉城市群交通结构对比研究 | 第59-72页 |
4.2.1 长三角、武汉城市群简介 | 第59-61页 |
4.2.2 总体概况对比 | 第61-62页 |
4.2.3 路网及枢纽对比 | 第62-66页 |
4.2.4 城市群路网辐射能力对比 | 第66-70页 |
4.2.5 交通发展组织与管理对比 | 第70-71页 |
4.2.6 交通结构对比 | 第71-72页 |
4.3 关中城市群交通演变的特征及挑战 | 第72-74页 |
第五章 关中城市群交通演变情景预测 | 第74-102页 |
5.1 现状交通碳排测算 | 第74-83页 |
5.1.1 不同能源类型碳排量分析 | 第74-76页 |
5.1.2 客运交通碳排分析 | 第76-78页 |
5.1.3 货运交通碳排分析 | 第78-81页 |
5.1.4 碳排总量分析 | 第81-83页 |
5.2 发展情景设定 | 第83-92页 |
5.2.1 未来情景定义 | 第83-88页 |
5.2.2 基准情景(趋势发展) | 第88-90页 |
5.2.3 低碳情景(4DS改善情形——优先发展单位能耗低的交通方式) | 第90-91页 |
5.2.4 强化低碳情景(2DS转移和避免情形——优化交通结构) | 第91-92页 |
5.3 交通演变生态效果计算与路径选择 | 第92-99页 |
5.3.1 客货运输碳排分析 | 第92-96页 |
5.3.2 碳排总量分析 | 第96-97页 |
5.3.3 碳排放强度 | 第97-99页 |
5.3.4 路径选择 | 第99页 |
5.4 发展政策建议 | 第99-102页 |
5.4.1 城市群生态交通发展战略 | 第100页 |
5.4.2 城市群交通建设体制机制 | 第100页 |
5.4.3 城市群交通体系布局 | 第100页 |
5.4.4 城市群交通运输结构 | 第100-101页 |
5.4.5 低碳节能交通技术 | 第101-102页 |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02-105页 |
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02-104页 |
2. 主要创新点 | 第104页 |
3. 论文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与发表学术论文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