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绪论 | 第15-51页 |
一、选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15-20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20-35页 |
三、相关概念 | 第35-44页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44-48页 |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48-49页 |
六、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49-51页 |
第一章 先秦儒家礼法思想的源流 | 第51-95页 |
第一节 夏商西周三代之治与周公制礼 | 第51-54页 |
一、夏商之礼法 | 第51-52页 |
二、周公制礼 | 第52-54页 |
第二节 《尚书》《诗经》《左传》中的礼法思想 | 第54-65页 |
一、《尚书》中的礼法思想 | 第54-57页 |
二、《诗经》中的礼法思想 | 第57-62页 |
三、《左传》中的礼法思想 | 第62-65页 |
第三节 《论语》中的礼法思想 | 第65-76页 |
一、三代之礼“吾从周”——孔子对周礼的捍卫和继承 | 第65-66页 |
二、为国以礼——孔子的治世主张 | 第66-72页 |
三、名正、言顺、礼兴、罚中——孔子礼法主张的逻辑顺序 | 第72-73页 |
四、以仁为根本——孔子礼法思想的特色 | 第73-76页 |
第四节 《孟子》中的礼法思想 | 第76-83页 |
一、仁义礼智——孟子的“四端之心” | 第76-78页 |
二、不忍人之政——《孟子》的仁政学说 | 第78-80页 |
三、省刑罚——《孟子》的法与刑思想 | 第80-83页 |
第五节 《荀子》中的礼法思想 | 第83-95页 |
一、隆礼至法 | 第84-87页 |
二、援礼入法 | 第87-91页 |
三、礼法并立 | 第91-95页 |
第二章 大同小康的社会政治理想和礼法合治的政治纲领 | 第95-133页 |
第一节 大同和小康的社会政治理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第95-101页 |
一、大同的社会政治理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第95-98页 |
二、小康的社会政治理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第98-101页 |
第二节 以礼治国——礼法合治的指导思想 | 第101-122页 |
一、礼义以为纪——以礼治国的治理原则 | 第101-110页 |
二、中国古代礼和法的产生及其关系辨析 | 第110-120页 |
三、礼乐刑政综合治理方式 | 第120-122页 |
第三节 《礼记》中的礼法制度设计及其思想意蕴 | 第122-133页 |
一、《王制》中的国家制度设计及其意蕴 | 第122-130页 |
二、对《王制》等篇目中礼法制度设计的总体评价 | 第130-133页 |
第三章 礼乐教化——礼法合治的主要途径 | 第133-153页 |
第一节 建国君民、化民成俗——礼乐教化的社会功能 | 第133-140页 |
一、礼以道其志 | 第133-135页 |
二、乐以和其声 | 第135-140页 |
第二节 大学之道——礼乐教化的内容和目的、原则和方法 | 第140-153页 |
一、礼乐教化的内容和目的 | 第140-144页 |
二、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 第144-153页 |
第四章 刑法明威——《礼记》中的司法思想 | 第153-181页 |
第一节 刑以防其奸 | 第154-160页 |
一、《礼记》中的“刑”字考 | 第154-156页 |
二、刑的明威、防奸、禁暴、除乱作用 | 第156-157页 |
三、德主刑辅——先秦儒家德刑关系辨析 | 第157-160页 |
第二节 《礼记》中的司法对象和流程设计 | 第160-165页 |
一、《礼记》中的司法对象 | 第160-161页 |
二、《礼记》中的司法程序及其特点 | 第161-165页 |
第三节 《礼记》中的司法原则 | 第165-181页 |
一、“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的慎刑原则 | 第165-169页 |
二、“决狱讼,必端平”的公正原则 | 第169-171页 |
三、刑讼“必原父子之情、立君臣之义以权之”的宗法人伦原则 | 第171-177页 |
四、司法时令原则 | 第177-181页 |
第五章 为政在人与君子之道——《礼记》中的德政思想 | 第181-210页 |
第一节 政以一其行 | 第181-189页 |
一、政的内涵及其地位和作用 | 第181-183页 |
二、施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 第183-189页 |
第二节 君子之道和君子的理想人格 | 第189-197页 |
一、君子和君子之道 | 第189-193页 |
二、君子的理想人格 | 第193-197页 |
第三节 君子修身敬德之道 | 第197-206页 |
一、“三纲八目”——修身的目的和环节 | 第198-200页 |
二、絜矩之道——君子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作用 | 第200-201页 |
三、德刑观和德财观 | 第201-202页 |
四、中庸之道——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 | 第202-204页 |
五、修身以道——“三达德”及其修养方法 | 第204-205页 |
六、至诚之道——完善自我、成就事物的品质 | 第205-206页 |
第四节 君子之德与治国理政 | 第206-210页 |
结束语 | 第210-223页 |
一、《礼记》中的礼法合治思想的若干特点和历史局限 | 第210-216页 |
二、中国古代礼法合治思想的价值和启示 | 第216-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23-232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232-233页 |
后记 | 第233-2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