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孔店油田馆陶组河流相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s第5-6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17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页
        1.1.1 课题来源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储层非均质性分类第10-11页
        1.2.2 储层非均质性表征方法第11-12页
    1.3 研究区概况及存在问题第12-14页
        1.3.1 研究区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第12-14页
        1.3.2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4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4-16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14-15页
        1.4.2 技术路线第15-16页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第16-17页
第二章 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第17-25页
    2.1 标志层的选取第17-18页
    2.2 地层划分对比依据第18-22页
        2.2.1 组段划分对比依据第18-19页
        2.2.2 油组划分对比依据第19-21页
        2.2.3 小层、单砂层划分对比依据第21-22页
    2.3 地层展布特征第22-25页
第三章 沉积相研究第25-41页
    3.1 区域沉积背景分析第25-26页
    3.2 沉积相标志第26-29页
        3.2.1 曲流河沉积相标志第26-27页
        3.2.2 辫状河沉积相标志第27-29页
    3.3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第29-30页
        3.3.1 曲流河沉积微相类型第29页
        3.3.2 辫状河沉积微相类型第29-30页
    3.4 沉积相展布特征第30-38页
        3.4.1 单一河道边界对比方法第30-33页
        3.4.2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第33-38页
    3.5 沉积相演化及沉积模式第38-41页
第四章 河流相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第41-73页
    4.1 层间非均质性特征第42-48页
        4.1.1 不同级次隔层特征第42-44页
        4.1.2 油组之间非均质性第44-46页
        4.1.3 小层之间非均质性第46页
        4.1.4 单砂层之间非均质性第46-48页
    4.2 平面非均质性特征第48-54页
        4.2.1 砂体的几何形态第48-51页
        4.2.2 砂体的规模第51页
        4.2.3 砂体的连通性第51-52页
        4.2.4 井网对砂体适应性第52页
        4.2.5 砂体的物性变化第52-54页
    4.3 层内非均质性特征研究第54-62页
        4.3.1 夹层格架精细刻画第54-60页
        4.3.2 夹层格架控制下的储层质量差异第60-62页
    4.4 储层物性动态变化第62-73页
        4.4.1 储层物性动态变化规律第63-68页
        4.4.2 窜流通道定量表征第68-73页
第五章 储层非均质性与开发及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第73-85页
    5.1 油气分布的不均一性第73-78页
        5.1.1 层间非均质性对油气分布的影响第73-74页
        5.1.2 平面非均质性对油气分布的影响第74-77页
        5.1.3 层内非均质性对油气分布的影响第77-78页
    5.2 开发状况的不均一性第78-83页
        5.2.1 层间非均质性对产液状况的影响第78-79页
        5.2.2 平面非均质性对产液状况的影响第79-82页
        5.2.3 层内非均质性对产液状况的影响第82-83页
    5.3 剩余油分布不均一性第83-85页
        5.3.1 层间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第83页
        5.3.2 平面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第83-84页
        5.3.3 层内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第84-85页
结论与认识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91-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商河油田一区沙二下亚段储层精细描述
下一篇:生油阶段泥页岩储集空间表征--以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