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5-22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5-18页 |
2.1.1 环境法与环境执法 | 第15-16页 |
2.1.2 相关法律 | 第16-18页 |
2.2 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 | 第18-22页 |
2.2.1 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的基本内容 | 第18-20页 |
2.2.2 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的适用性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广州市花都区环境污染及环境执法的现状 | 第22-31页 |
3.1 广州市花都区环境污染现状 | 第22-25页 |
3.1.1 新兴产业崛起,造成一些新的环境污染 | 第22页 |
3.1.2 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投诉率居高不下 | 第22-23页 |
3.1.3 环境污染形势严峻,河涌水质有恶化倾向 | 第23-25页 |
3.2 广州市花都区环境执法现状 | 第25-31页 |
3.2.1 从理想化政策看,新环保法的颁布有利于减轻执法难度 | 第25-26页 |
3.2.2 从执行机构看,截污控源治理取得一定成效 | 第26-27页 |
3.2.3 从目标群体看,环保部门加强了对污染企业的执法监管 | 第27-29页 |
3.2.4 从政策环境看,政府与民众合力治污的信访渠道更畅通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广州市花都区环境污染执法难点及原因分析 | 第31-36页 |
4.1 广州市花都区环境污染执法的难点 | 第31-33页 |
4.1.1 从政策因素看,企业进驻门槛低,污染底盘大 | 第31页 |
4.1.2 从执行机构看,环保力量与工作量不成正比 | 第31页 |
4.1.3 从目标群体看,偷排直排导致河涌污染严重 | 第31-32页 |
4.1.4 从政策环境看,社会力量的配合和参与度不够高 | 第32-33页 |
4.2 广州市花都区环境污染执法难的原因分析 | 第33-36页 |
4.2.1 从环保政策内容看,违法成本偏低 | 第33-34页 |
4.2.2 从执行机构看,执法部门执行力不足 | 第34-35页 |
4.2.3 从目标群体看,污染企业隐蔽性和流动性高,规避执法 | 第35页 |
4.2.4 从政策环境看,民众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参与积极性不足 | 第35-36页 |
第五章 完善广州市花都区环境污染执法的对策 | 第36-43页 |
5.1 从理想化政策看,对新建项目实行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对现有项目严格减排监管 | 第36-37页 |
5.2 从执行机构上明确执法部门的职权,提高监管水平 | 第37-39页 |
5.3 从目标群体上,将非法排污企业列入“黑名单”进行惩治 | 第39-40页 |
5.4 从政策环境上,建立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 | 第40-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 第47-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附件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