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财产申报与公示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2章 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基本理论概述 | 第15-24页 |
2.1 公职人员财产申报的内涵界定 | 第15-19页 |
2.1.1 公职人员的界定 | 第15页 |
2.1.2 财产申报的概念 | 第15-16页 |
2.1.3 财产申报与财产公示的关系 | 第16-17页 |
2.1.4 财产申报的构成要素 | 第17-19页 |
2.2 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19-22页 |
2.2.1 公共利益优先原则 | 第19-20页 |
2.2.2 民主监督理论 | 第20-21页 |
2.2.3 利益冲突理论 | 第21-22页 |
2.3 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的功能 | 第22-24页 |
2.3.1 预防和惩治腐败功能 | 第22页 |
2.3.2 提升政府公信力功能 | 第22-23页 |
2.3.3 权力监管和监督功能 | 第23页 |
2.3.4 自我警醒和约束功能 | 第23-24页 |
第3章 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建设的实践与评估 | 第24-30页 |
3.1 我国现行的公职人员财产中报制度 | 第24-27页 |
3.1.1 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制度沿革 | 第24-25页 |
3.1.2 我国现行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及存在缺陷 | 第25-27页 |
3.2 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地区实施概况及问题分析 | 第27-30页 |
3.2.1 新疆阿勒泰地区财产申报实践 | 第27-28页 |
3.2.2 安徽庐江地区财产申报实践 | 第28-29页 |
3.2.3 湖南湘乡地区财产申报实践 | 第29-30页 |
第4章 我国构建公职人员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的障碍分析 | 第30-35页 |
4.1 认识层次的障碍 | 第30-31页 |
4.1.1 既得利益势力的反对 | 第30-31页 |
4.1.2 仇富思想 | 第31页 |
4.2 制度层次的障碍 | 第31-35页 |
4.2.1 金融实名制 | 第32-33页 |
4.2.2 资产追回机制 | 第33页 |
4.2.3 个人信用制度 | 第33-35页 |
第5章 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的构建 | 第35-43页 |
5.1 现阶段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35-36页 |
5.1.1 必要性分析 | 第35页 |
5.1.2 可行性分析 | 第35-36页 |
5.2 制定《公职人员伦理法》 | 第36-40页 |
5.2.1 《公职人员伦理法》总体设计 | 第36-37页 |
5.2.2 财产申报的主体 | 第37页 |
5.2.3 财产申报的内容 | 第37-38页 |
5.2.4 财产申报的种类 | 第38页 |
5.2.5 财产申报管理及审查 | 第38-39页 |
5.2.6 财产公示程序 | 第39页 |
5.2.7 法律责任 | 第39-40页 |
5.3 公职人员伦理法的制度衔接问题分析 | 第40-42页 |
5.3.1 与党内规定的制度衔接问题 | 第40页 |
5.3.2 与其他法律法规的衔接问题 | 第40-42页 |
5.4 宣传教育和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相关配套机制建设 | 第42-43页 |
5.4.1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 第42页 |
5.4.2 建设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相关配套机制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