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9页 |
第2章 公司自治的基础理论 | 第9-15页 |
2.1 公司自治的内涵 | 第9-11页 |
2.1.1 公司自治的形式 | 第9-10页 |
2.1.2 公司自治的性质 | 第10-11页 |
2.2 公司自治边界的历史演变轨迹 | 第11-15页 |
2.2.1 罗马时代至中世纪的公司自治 | 第11-12页 |
2.2.2 特许设立主义时代的公司自治 | 第12-13页 |
2.2.3 准则设立主义时代的公司自治 | 第13-15页 |
第3章 公司自治的边界 | 第15-20页 |
3.1 公司自治边界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3.1.1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 第15页 |
3.1.2 公司的社会责任理论 | 第15页 |
3.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5-16页 |
3.2 公司法对公司自治的扩张与收缩 | 第16-17页 |
3.2.1 公司自治的扩张 | 第16-17页 |
3.2.2 公司自治的收缩 | 第17页 |
3.3 公司自治的应然边界 | 第17-20页 |
3.3.1 公司自治的主体边界 | 第17-18页 |
3.3.2 公司自治的章程边界 | 第18-20页 |
第4章 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的基础 | 第20-25页 |
4.1 司法权的本质 | 第20页 |
4.2 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的正当性 | 第20-22页 |
4.2.1 公司自治的局限性 | 第21页 |
4.2.2 司法权对公司自治的调整 | 第21-22页 |
4.2.3 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符合我国国情 | 第22页 |
4.3 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的基本原则 | 第22-25页 |
4.3.1 以公司自治为主和司法权介入为辅原则 | 第22-23页 |
4.3.2 以程序性介入为主和实体性介入为辅原则 | 第23-24页 |
4.3.3 尊重司法权介入的效益性原则 | 第24-25页 |
第5章 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的边界 | 第25-30页 |
5.1 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的前提—司法权的谦抑性 | 第25-26页 |
5.1.1 谦抑性的含义 | 第25页 |
5.1.2 司法权谦抑性的形成原因 | 第25-26页 |
5.2 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的尺度 | 第26-28页 |
5.2.1 司法权把握尺度的缘由 | 第26页 |
5.2.2 坚持介入的适度性 | 第26-28页 |
5.3 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的应然边界 | 第28-30页 |
第6章 我国公司自治与司法权介入的现状与完善 | 第30-36页 |
6.1 我国公司自治与司法权介入的现状 | 第30-32页 |
6.1.1 当前立法现状 | 第30-31页 |
6.1.2 司法实践现状 | 第31-32页 |
6.2 克服公司自治的局限性与司法权介入的法律路径 | 第32-36页 |
6.2.1 寻找公司内部救济方式 | 第32-33页 |
6.2.2 完善司法权介入的法律路径 | 第33-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后记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