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光学论文--非线性光学(强光与物质的作用)论文

交叉相位调制对于Airy脉冲调制不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Airy脉冲研究现状和进展第12-15页
    1.3 调制不稳定性研究背景第15-18页
        1.3.1 自相位调制不稳定性研究进展第15-17页
        1.3.2 交叉相位调制不稳定性研究进展第17-18页
    1.4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第18-19页
第2章 Airy脉冲调制不稳定性的理论基础第19-37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Airy脉冲产生和特性第19-25页
        2.2.1 有限能量Airy脉冲的产生第20-23页
        2.2.2 Airy脉冲的自加速特性第23页
        2.2.3 Airy脉冲的自愈特性第23-24页
        2.2.4 Airy脉冲的无衍射特性第24-25页
    2.3 非线性传输理论模型第25-32页
        2.3.1 单脉冲传输方程第25-29页
        2.3.2 双脉冲传输方程第29-31页
        2.3.3 非线性传输的数值分析方法第31-32页
    2.4 调制不稳定性理论和实验验证方法第32-36页
        2.4.1 单脉冲线性稳定性及增益谱分析第32-34页
        2.4.2 双脉冲线性稳定性及增益谱分析第34-36页
    2.5 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交叉相位调制对于Airy脉冲主瓣调制不稳定性影响分析第37-46页
    3.1 引言第37页
    3.2 Airy脉冲增益频谱理论分析第37-39页
    3.3 不同调制深度下的Airy脉冲主瓣增益频谱第39-42页
    3.4 不同功率比下的Airy脉冲主瓣增益频谱第42-43页
    3.5 交叉相位调制作用下Airy脉冲和高斯脉冲增益频谱对比第43-44页
    3.6 小结第44-46页
第4章 泵浦孤子不同初始位置对于Airy脉冲调制不稳定性的影响第46-54页
    4.1 引言第46页
    4.2 孤子脉冲对于第二旁瓣调制不稳定性的影响第46-50页
    4.3 孤子脉冲对于第三旁瓣调制不稳定性的影响第50-52页
    4.4 小结第52-54页
结论第54-57页
参考文献第57-63页
致谢第63-64页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4-65页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正规子群链长不超过2的有限p群
下一篇:三种蚱总科昆虫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及蝗亚目线粒体基因组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