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燃料电池概述 | 第12-14页 |
1.1.1 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 第13页 |
1.1.2 燃料电池的种类 | 第13-14页 |
1.2 酶生物燃料电池 | 第14-21页 |
1.2.1 酶生物燃料电池的原理和特点 | 第15-16页 |
1.2.2 酶生物燃料电池中酶的固定化方式 | 第16-17页 |
1.2.3 酶生物燃料电池中酶的载体 | 第17-19页 |
1.2.4 酶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状况 | 第19-20页 |
1.2.5 影响酶生物燃料电池的关键问题 | 第20-21页 |
1.3 本论文研究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1.3.1 研究背景、意义 | 第21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三维石墨烯的制备及其性能 | 第22-34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2-24页 |
2.3 三维石墨烯的表征方法 | 第24-25页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4页 |
2.3.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24页 |
2.3.3 显微拉曼光谱分析(Raman) | 第24页 |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24-25页 |
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 第25页 |
2.3.6 比表面积分析(BET) | 第25页 |
2.4 实验部分 | 第25-27页 |
2.4.1 氧化石墨的制备 | 第25-26页 |
2.4.2 三维石墨烯的制备 | 第26页 |
2.4.3 三维石墨烯干燥方法对三维石墨烯结构的影响 | 第26-27页 |
2.5 三维石墨烯材料表征 | 第27-33页 |
2.5.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7-28页 |
2.5.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28-29页 |
2.5.3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 第29-30页 |
2.5.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30-31页 |
2.5.5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 第31-32页 |
2.5.6 比表面积分析(BET) | 第32-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甘油酶修饰阳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34-49页 |
3.1 引言 | 第34-35页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5-36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36-48页 |
3.3.1 麦尔多拉蓝的理化性质 | 第36-42页 |
3.3.2 GN(3D)-MB-NF-GK-GPO酶修饰电极的性能研究 | 第42-47页 |
3.3.3 Nafion的浓度、MB的浓度、GK和GPO的体积比例对 ΔIp的影响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甘油酶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建及其性能 | 第49-57页 |
4.1 引言 | 第49-50页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50-51页 |
4.3 材料的准备与处理 | 第51-52页 |
4.4 电化学测试 | 第52页 |
4.5 酶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建 | 第52页 |
4.6 酶生物燃料电池的一系列性能测试图 | 第52-5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基于氮掺杂碳的无介体甘油酶电极阳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57-65页 |
5.1 引言 | 第57-58页 |
5.2 实验 | 第58-60页 |
5.2.1 材料与设备 | 第58-59页 |
5.2.2 氮掺杂有序介孔碳的制备 | 第59页 |
5.2.3 电化学测试 | 第59-6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4页 |
5.3.1 NOMC膜和NOMC/E复合膜的形貌 | 第60-61页 |
5.3.2 Nafion/NOMC/E/GC电极的电化学研究 | 第61-64页 |
5.3.3 Nafion/NOMC/E/GC电极的稳定性与重现性研究 | 第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一、结论 | 第65-66页 |
二、创新点 | 第66页 |
三、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表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