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略语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7页 |
1 核盘菌与作物菌核病 | 第14-19页 |
1.1 核盘菌的分类地位及病害循环 | 第14-15页 |
1.2 核盘菌的寄主范围及危害 | 第15-16页 |
1.3 核盘菌的致病机理 | 第16-17页 |
1.4 核盘菌的防治策略 | 第17-19页 |
1.4.1 选育抗病品种 | 第17-18页 |
1.4.2 农业防治 | 第18页 |
1.4.3 化学防治 | 第18-19页 |
1.4.4 生物防治 | 第19页 |
2 真菌病毒与生物防治 | 第19-26页 |
2.1 真菌病毒的发现 | 第19-20页 |
2.2 真菌病毒的分类 | 第20-24页 |
2.2.1 真菌dsRNA病毒的分类 | 第21-22页 |
2.2.2 真菌+ssRNA病毒的分类 | 第22-23页 |
2.2.3 真菌-ssRNA病毒的分类 | 第23-24页 |
2.2.4 未分类的真菌病毒 | 第24页 |
2.3 真菌病毒对寄主的影响 | 第24-25页 |
2.4 弱毒相关病毒与生物防治 | 第25-26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核盘菌中挖掘真菌病毒资源 | 第27-34页 |
1 引言 | 第27页 |
2 研究材料 | 第27-28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3.1 核盘菌菌株的分离 | 第28页 |
3.2 核盘菌异常菌株的筛选 | 第28页 |
3.3 核盘菌菌株总RNA的提取 | 第28-29页 |
3.4 核盘菌菌株总RNA电泳 | 第29页 |
3.5 核盘菌菌株总RNA质量测定 | 第2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4.1 测序菌株的筛选 | 第29-30页 |
4.2 测序菌株的分组 | 第30页 |
4.3 测序菌株总RNA样品的制备 | 第30-31页 |
4.3.1 测序菌株总RNA电泳 | 第30-31页 |
4.3.2 测序菌株总RNA浓度和质量测定 | 第31页 |
4.3.3 测序菌株总RNA混合样品质检报告 | 第31页 |
4.4 测序结果的分析 | 第31-32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菌株SX276和SX916生物学特性及携带病毒的鉴定 | 第34-48页 |
1 引言 | 第34-35页 |
2 研究材料 | 第35页 |
2.1 菌株 | 第35页 |
2.2 缓冲液 | 第35页 |
2.3 引物 | 第35页 |
3 研究方法 | 第35-39页 |
3.1 核盘菌菌株总RNA的提取 | 第35页 |
3.2 核盘菌菌株总RNA反转录成cDNA | 第35-36页 |
3.3 核盘菌病毒RT-PCR检测 | 第36页 |
3.4 核盘菌菌株菌落形态的观察 | 第36页 |
3.5 核盘菌菌株菌丝尖端形态的观察 | 第36页 |
3.6 核盘菌菌株产酸定性测定 | 第36-37页 |
3.7 核盘菌菌株生长速度的测定 | 第37页 |
3.8 核盘菌菌株致病力的测定 | 第37页 |
3.9 核盘菌菌株dsRNA的提取 | 第37页 |
3.10 核盘菌病毒随机克隆 | 第37-39页 |
3.10.1 核盘菌病毒dsRNA条带回收纯化 | 第37-38页 |
3.10.2 核盘菌病毒dsRNA反转录为cDNA | 第38页 |
3.10.3 核盘菌病毒随机片段单一转化子的筛选 | 第38-3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4.1 预测unigene的挑选 | 第39-40页 |
4.2 病毒SsBuV1和SsRhV1定位至具体菌株 | 第40-41页 |
4.3 核盘菌菌株SX276和SX916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 第41-44页 |
4.3.1 核盘菌菌株SX276和SX916菌落形态观察 | 第41页 |
4.3.2 核盘菌菌株SX276和SX916菌丝尖端形态观察 | 第41-42页 |
4.3.3 核盘菌菌株SX276和SX916产酸定性分析 | 第42页 |
4.3.4 核盘菌菌株SX276和SX916生长速度测定 | 第42-43页 |
4.3.5 核盘菌菌株SX276和SX916致病力测定 | 第43-44页 |
4.4 菌株SX276和SX916所携带病毒的鉴定及分析 | 第44-46页 |
4.4.1 核盘菌菌株SX276和SX916病毒核酸条带分析 | 第44-45页 |
4.4.2 菌株SX276和SX916病毒序列随机克隆 | 第45-46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单股负义链RNA弹状病毒SsRhV1分子特性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48-68页 |
1 引言 | 第48-49页 |
2 研究材料 | 第49页 |
3 研究方法 | 第49-54页 |
3.1 核盘菌菌株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49页 |
3.2 病毒SsRhV1病毒粒子的提取 | 第49-50页 |
3.3 病毒SsRhV1病毒粒子的裂解 | 第50页 |
3.4 病毒SsRhV1病毒粒子的形态观察 | 第50页 |
3.5 病毒SsRhV1病毒粒子的转染 | 第50页 |
3.6 核盘菌菌株总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 | 第50-51页 |
3.7 Hitail PCR扩增 | 第51-52页 |
3.8 病毒SsRhV1末端序列克隆 | 第52-54页 |
3.8.1 病毒SsRhV1末端序列加A | 第52-53页 |
3.8.2 病毒SsRhV1末端序列加A后环化 | 第53页 |
3.8.3 病毒SsRhV1末端序列的获取 | 第53-54页 |
3.9 病毒SsRhV1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54页 |
3.10 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所用到的生物信息学软件 | 第5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54-66页 |
4.1 病毒SsRhV1基因组全长序列的克隆 | 第54-56页 |
4.1.1 Hitail PCR | 第55页 |
4.1.2 本地blast分析 | 第55-56页 |
4.1.3 环化试验 | 第56页 |
4.2 病毒SsRhV1基因组结构与特点分析 | 第56-58页 |
4.3 病毒SsRhV1基因转录信号分析 | 第58-59页 |
4.4 病毒SsRhV1系统发育分析 | 第59-63页 |
4.5 病毒SsRhV1病毒粒子形态 | 第63页 |
4.6 病毒SsRhV1对寄主生物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63-66页 |
4.6.1 病毒SsRhV1水平传播和病毒粒子转染评估试验 | 第63-64页 |
4.6.2 病毒SsRhV1消除评估试验 | 第64-65页 |
4.6.3 再生菌株SX276-R1生物学特性 | 第65-66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66-68页 |
第五章 内源病毒SsEV2分子特性及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68-80页 |
1 引言 | 第68页 |
2 研究材料 | 第68-69页 |
3 研究方法 | 第69-72页 |
3.1 菌株的分离与活化 | 第69页 |
3.2 菌株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69页 |
3.3 菌株dsRNA的提取 | 第69页 |
3.4 病毒随机克隆 | 第69页 |
3.5 菌株总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 | 第69页 |
3.6 真菌dsRNA病毒末端克隆 | 第69-71页 |
3.6.1 加接头末端克隆 | 第69-70页 |
3.6.2 基因 5,序列末端克隆 | 第70-71页 |
3.7 病毒水平传播毒试验 | 第71-72页 |
3.7.1 菌丝对峙培养 | 第71页 |
3.7.2 菌丝研磨混合培养 | 第71-72页 |
3.8 病毒SsEV2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72页 |
3.9 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所用到的生物信息学软件 | 第72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72-79页 |
4.1 菌株SX276-R2的获取 | 第72-73页 |
4.2 病毒SsEV2基因组结构与特点分析 | 第73-74页 |
4.3 病毒SsEV2系统发育分析 | 第74-77页 |
4.4 病毒SsEV2对寄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77-79页 |
4.4.1 病毒水平传播评估试验 | 第77页 |
4.4.2 新获病毒菌株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77-79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79-80页 |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1 论文主要结论 | 第80页 |
2 论文创新点 | 第80-81页 |
3 思考与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0页 |
附录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