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线路交通安全设施论文

城市主干道绿波协调控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绿波协调控制模型研究第11-12页
        1.2.2 交通控制子区划分研究第12-14页
    1.3 当前研究不足第14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4-15页
        1.4.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4.2 技术路线第15页
    1.5 本章小结第15-18页
第2章 干线绿波协调控制基本理论第18-28页
    2.1 绿波概念第18页
    2.2 干线绿波协调控制基本参数第18-20页
        2.2.1 周期与公共周期第18-19页
        2.2.2 相位与相位差第19-20页
        2.2.3 绿信比第20页
    2.3 干线绿波协调控制方式第20-22页
        2.3.1 单向干线绿波协调控制第21页
        2.3.2 双向干线绿波协调控制第21-22页
    2.4 干线绿波协调控制性能指标第22-25页
        2.4.1 延误时间第22-23页
        2.4.2 通行能力第23页
        2.4.3 停车次数第23-24页
        2.4.4 排队长度第24-25页
    2.5 本章小结第25-28页
第3章 单向绿波相位差优化第28-36页
    3.1 考虑次干道出入车辆的相位差优化第28-32页
        3.1.1 考虑次干道出入车辆的动态红灯车辆排队模型第28-31页
        3.1.2 传统单向绿波计算方法优化第31-32页
    3.2 考虑无信号行人过街的相位差优化第32-35页
        3.2.1 无信号行人过街对车流影响分析第33页
        3.2.2 传统单向绿波计算方法的二次优化第33-35页
    3.3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4章 基于耦合度和NV值的绿波子区优化划分第36-46页
    4.1 控制子区第36页
    4.2 基于关联性子区划分主要指标第36-39页
        4.2.1 相邻路口间距第36-37页
        4.2.2 相邻路口间交通流量第37-38页
        4.2.3 相邻路口信号周期比第38-39页
    4.3 基于关联性子区划分常用方法第39-41页
        4.3.1 基于耦合度的绿波子区划分第39页
        4.3.2 基于吸引强度的绿波子区划分第39-40页
        4.3.3 基于协调因子的绿波子区划分方法第40-41页
    4.4 协调控制目标原则—NV值第41-42页
    4.5 综合考虑耦合度和NV值的绿波子区划分方法第42-44页
    4.6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5章 相邻子区间协调优化第46-56页
    5.1 相邻子区间参数设置第46-47页
    5.2 上游子区放行车辆分析第47-49页
    5.3 下游子区绿波带分析第49-53页
    5.4 最优相位差选择第53-54页
    5.5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6章 仿真测试与分析第56-68页
    6.0 VISSIM仿真软件介绍第56-58页
        6.0.1 VISSIM仿真系统的基本原理第56-57页
        6.0.2 VISSIM仿真系统的构建第57-58页
    6.1 单向绿波相位差优化方法验证第58-60页
        6.1.1 仿真方案第58-59页
        6.1.2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59-60页
    6.2 子区优化划分、相邻子区间协调优化方法验证第60-65页
        6.2.1 仿真方案第60-64页
        6.2.2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64-65页
    6.3 本章小结第65-68页
总结与展望第68-70页
    论文研究总结第68-69页
    论文研究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附录第74-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第76-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云模型的绿波适用性及效果评价研究
下一篇:温度及添加RAP对级配碎石变形特性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