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普通生物学论文--水生生物学论文--水生生物生态学和地理学论文

南海北部陆坡夏秋季浮游生物标准化粒径谱研究

致谢第4-6页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海洋浮游生物粒径谱(生物量谱)的基本理论模型、影响因素及其应用第15-29页
    1.1 粒径谱理论的发展第16-17页
        1.1.1 Sheldon型粒径谱第16页
        1.1.2 粒径谱理论与生长代谢的关系第16-17页
        1.1.3 Platt和Denman粒径谱第17页
        1.1.4 其他粒径谱模型第17页
    1.2 影响标准化粒径谱形状的因素第17-24页
        1.2.1 影响标准化粒径谱的时空因素第18-20页
            1.2.1.1 时间变化第18-19页
            1.2.1.2 深度变化第19页
            1.2.1.3 纬度变化第19-20页
        1.2.2 人为因素第20-24页
            1.2.2.1 不同粒径单位的选取第20页
            1.2.2.2 样品的测定方法第20-24页
        1.2.3 其他因素第24页
    1.3 浮游生物粒径谱的应用第24-27页
        1.3.1 粒径谱对渔产力估计的应用第25-26页
        1.3.2 标准化粒径谱对浮游生物群落特征的描述第26-27页
    1.4 浮游生物粒径谱应用中的问题和展望第27-29页
第二章 南海北部陆坡环境因子与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第29-45页
    2.1 研究站位与方法第29-35页
        2.1.1 研究站位第29-30页
        2.1.2 环境因子、叶绿素a观测第30页
        2.1.3 浮游生物样品采集第30-31页
        2.1.4 样品分析第31-34页
        2.1.5 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类群分析第34-35页
        2.1.6 数据处理第35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35-44页
        2.2.1 南海北部陆坡区环境特征第35-38页
        2.2.2 夏季南海北部陆坡区网采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第38-41页
            2.2.2.1 浮游生物类群组成及优势类群第38-39页
            2.2.2.2 浮游生物丰度平面分布特征第39-40页
            2.2.2.3 浮游生物群落类群多样性和均匀度分析第40-41页
        2.2.3 秋季南海北部陆坡区网采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第41-44页
            2.2.3.1 浮游生物类群组成及优势类群第41-42页
            2.2.3.2 浮游生物丰度平面分布特征第42-43页
            2.2.3.3 浮游生物群落类群多样性和均匀度分析第43-44页
    2.3 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南海北部陆坡区浮游生物标准化粒径谱特征第45-65页
    3.1 研究站位与方法第46-51页
        3.1.1 研究站位第46页
        3.1.2 浮游生物样品采集第46-48页
            3.1.2.1 200m以浅水层浮游生物样品采集第46-48页
            3.1.2.2 各水层浮游生物样品采集第48页
        3.1.3 样品分析第48页
        3.1.4 标准化粒径谱研究方法第48-50页
            3.1.4.1 200m以浅水层浮游生物标准化粒径谱构建第48-50页
            3.1.4.2 200m以浅浮游动物标准化粒径谱第50页
            3.1.4.3 各水层浮游生物标准化粒径谱第50页
        3.1.5 数据处理第50-51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51-63页
        3.2.1 夏秋季节浮游生物标准化粒径谱斜率变化第51-54页
        3.2.2 昼夜浮游生物标准化粒径谱斜率变化第54-58页
        3.2.3 浮游生物标准化粒径谱斜率离岸由近及远变化趋势第58-60页
        3.2.4 浮游生物标准化粒径谱斜率随深度变化趋势第60-63页
    3.3 小结第63-65页
第四章 南海北部陆坡区浮游生物标准化粒径谱斜率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第65-69页
    4.1 研究站位与方法第65-67页
        4.1.1 研究站位第65-66页
        4.1.2 环境因子、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观测第66页
        4.1.3 样品分析第66页
        4.1.4 标准化粒径谱研究方法第66页
        4.1.5 数据处理第66-67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67-68页
    4.3 小结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80页
作者简介第80-8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化梯度上植物物候动态及其响应尺度
下一篇:雨生红球藻生长及虾青素积累的优化与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