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缩略词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多粘菌素 | 第15-17页 |
1.1.1 多粘菌素的结构 | 第15-16页 |
1.1.2 多粘菌素的抗菌机制 | 第16-17页 |
1.1.3 多粘菌素的耐药性机制 | 第17页 |
1.2 万古霉素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 第17-21页 |
1.2.1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第17-18页 |
1.2.2 抗生素治疗及耐药性的产生 | 第18-21页 |
1.3 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 | 第21-23页 |
1.3.1 质粒 | 第21页 |
1.3.2 转座子 | 第21-22页 |
1.3.3 整合子 | 第22页 |
1.3.4 基因突变型 | 第22-23页 |
1.4 新型抗生素研制及协同联合用药 | 第23-24页 |
1.4.1 新型抗生素 | 第23页 |
1.4.2 协同联合用药 | 第23-24页 |
1.5 立项依据 | 第24-27页 |
第二章 新型多粘菌素FADDI-019对多重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及转录组学的研究 | 第27-43页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7-28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2.1.2 实验菌株 | 第27-28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2.2.1 抗生素敏感性测定 | 第28页 |
2.2.2 杀菌效力评估试验 | 第28-29页 |
2.2.3 RNA-Seq转录组测序 | 第29页 |
2.2.4 SEM形态学研究 | 第29页 |
2.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9-30页 |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0-40页 |
2.3.1 FADDI-019的抗菌活性 | 第30页 |
2.3.2 FADDI-019杀菌效力研究 | 第30-31页 |
2.3.3 SEM形态学研究 | 第31-32页 |
2.3.4 转录组学研究 | 第32-34页 |
2.3.5 FADDI-019对万古霉素耐药调节因子的影响 | 第34页 |
2.3.6 氨基酸,能量和叶酸代谢相关的基因分析 | 第34-36页 |
2.3.7 VRSA ATCC 700699关键毒力因子的抑制 | 第36-37页 |
2.3.8 叶酸代谢节点的鉴定 | 第37-40页 |
2.4 讨论 | 第40-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海洋耐药菌NH1~T耐药谱及耐药机制的研究 | 第43-59页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3-44页 |
3.1.1 培养基及相关溶液 | 第43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43-44页 |
3.1.3 实验菌株 | 第44页 |
3.1.4 相关数据库及软件 | 第44页 |
3.1.5 主要仪器 | 第44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4-47页 |
3.2.1 菌株的分离 | 第44-45页 |
3.2.2 菌株抗生素敏感性测定 | 第45-46页 |
3.2.3 NH1~T的基因组测序 | 第46页 |
3.2.4 基于NH1~T的基因组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6-47页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7-58页 |
3.3.1 耐药菌的分离 | 第47页 |
3.3.2 NH1~T及5株食冷菌属菌株抗生素敏感性 | 第47-48页 |
3.3.3 NH1~T的基因组信息 | 第48-51页 |
3.3.4 NH1~T耐药基因预测 | 第51-53页 |
3.3.5 食冷菌属耐药基因预测 | 第53-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两株海洋新菌的鉴定 | 第59-77页 |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59-61页 |
4.1.1 培养基及相关溶液 | 第59-60页 |
4.1.2 实验菌株 | 第60页 |
4.1.3 主要试剂 | 第60页 |
4.1.4 主要仪器 | 第60-6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1-65页 |
4.2.1 菌株的分离 | 第61页 |
4.2.2 菌株的表型鉴定 | 第61页 |
4.2.3 菌株生理生化鉴定 | 第61-62页 |
4.2.4 化学组分分析 | 第62-63页 |
4.2.5 菌株G+C%含量的测定、16sr RNA序列的获取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63-65页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5-75页 |
4.3.1 底泥海碱菌(Alkalimarinus sediminis gen.nov.sp.nov.)FA028~T的鉴定 | 第65-71页 |
4.3.2 耐药食冷菌(Algoriphagus resistens sp.nov.)NH1~T的鉴定 | 第71-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总结和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资助情况 | 第87-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9-91页 |
附录 | 第91-9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