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 腐殖酸概述 | 第16-18页 |
1.3.1 腐殖酸的形成 | 第16-17页 |
1.3.2 腐殖酸的组成和结构 | 第17-18页 |
1.4 钒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8页 |
1.5 钒污染来源及危害 | 第18-19页 |
1.5.1 土壤中钒污染的来源 | 第18页 |
1.5.2 水体中钒污染的来源 | 第18-19页 |
1.5.3 钒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 第19页 |
1.6 国内外腐殖酸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6.1 国外腐殖酸吸附重金属离子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6.2 国内腐殖酸吸附重金属离子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7 国内外钒的环境化学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7.1 国外钒的环境化学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7.2 国内钒的环境化学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8 研究的创新性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8.1 研究的创新性 | 第22页 |
1.8.2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2 红壤腐殖酸的提取及纯化 | 第24-31页 |
2.1 材料及仪器 | 第24-25页 |
2.1.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24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29页 |
2.2.1 土壤基本性质测定 | 第25-26页 |
2.2.2 HA的提取与纯化 | 第26-29页 |
2.2.3 HA样品的表征 | 第29页 |
2.3 红壤和腐殖酸基本性质分析 | 第29-31页 |
3 腐殖酸对水体中钒的吸附–解吸研究 | 第31-59页 |
3.1 前言 | 第31页 |
3.2 实验试剂与方法 | 第31-36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1-32页 |
3.2.2 溶液中钒的测定方法 | 第32页 |
3.2.3 吸附实验 | 第32-34页 |
3.2.4 HA(B)吸附态钒的解吸实验 | 第34-35页 |
3.2.5 吸附-解吸性能分析 | 第35-36页 |
3.2.6 统计分析 | 第3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6-57页 |
3.3.1 HA吸附钒的结果与分析 | 第36-48页 |
3.3.2 HA(B)吸附高浓度钒的解吸结果与分析 | 第48-54页 |
3.3.3 腐殖酸与腐殖酸结合钒样品的结构表征 | 第54-57页 |
3.4 小结 | 第57-59页 |
4 SiO_2对钒的吸附–解吸研究 | 第59-78页 |
4.1 前言 | 第59页 |
4.2 实验试剂与方法 | 第59-64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59-60页 |
4.2.2 SiO_2吸附钒的实验 | 第60-61页 |
4.2.3 SiO_2吸附高浓度态钒的解吸实验 | 第61-62页 |
4.2.4 吸附-解吸性能分析 | 第62-64页 |
4.2.5 统计分析 | 第6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4-76页 |
4.3.1 SiO_2吸附钒的结果与分析 | 第64-72页 |
4.3.2 SiO_2吸附高浓度钒的解吸结果与分析 | 第72-76页 |
4.4 小结 | 第76-78页 |
5 HA和SiO_2共存体系对钒吸附–解吸研究 | 第78-106页 |
5.1 前言 | 第78页 |
5.2 实验试剂与方法 | 第78-83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78-79页 |
5.2.2 HA和SiO_2共存体系吸附钒的实验 | 第79-81页 |
5.2.3 HA(B)和SiO_2共存体系吸附高浓度态钒的解吸实验 | 第81-82页 |
5.2.4 吸附-解吸性能分析 | 第82-83页 |
5.2.5 统计分析 | 第83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83-104页 |
5.3.1 HA和SiO_2共存体系吸附钒的结果与分析 | 第83-97页 |
5.3.2 HA(B)和SiO_2共存体系吸附高浓度钒的解吸结果与分析 | 第97-104页 |
5.4 小结 | 第104-10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9页 |
6.1 结论 | 第106-10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