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高氨氮废水短程硝化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3页
    1.1 课题背景第10-11页
    1.2 传统生物脱氮技术第11-12页
    1.3 新型生物脱氮技术第12-16页
        1.3.1 同时硝化反硝化工艺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Denitrification)第12-14页
        1.3.2 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 (Short-cut Nitrification andDenitrification)第14页
        1.3.3 厌氧氨氧化工艺 (Anammox)第14-16页
    1.4 新型氨氮资源化技术第16-17页
    1.5 亚硝化影响因素第17-21页
        1.5.1 温度第17页
        1.5.2 溶解氧 (DO)第17-18页
        1.5.3 pH第18页
        1.5.4 间歇曝气第18-19页
        1.5.5 游离氨(FA)和游离亚硝酸(FNA)第19-21页
        1.5.6 分段进水第21页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1-2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3-29页
    2.1 实验装置第23-24页
    2.2 接种污泥与模拟废水第24-25页
        2.2.1 接种污泥第24页
        2.2.2 模拟废水第24-25页
    2.3 试验进程及各阶段运行参数第25-26页
    2.4 试验仪器及分析试剂第26页
        2.4.1 试验仪器第26页
        2.4.2 实验药品第26页
    2.5 试验分析指标与检测第26-29页
        2.5.1 常规指标第26-27页
        2.5.2 氨氮、亚硝态氮、硝态氮、总氮标准曲线第27-29页
3 不同氨氮浓度下短程硝化启动及其动力学研究第29-39页
    3.1 SBR反应器系统启动第29-30页
    3.2 硝化污泥驯化过程中亚硝态氮的积累情况第30-32页
    3.3 SBR反应器内污泥生长第32-33页
    3.4 不同时期典型周期内硝化过程动力学研究第33-38页
    3.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4 曝气方式对短程硝化的影响研究第39-63页
    4.1 引言第39页
    4.2 试验方案与运行参数第39-40页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40-59页
        4.3.1 氨氮的去除第40-41页
        4.3.2 溶解氧对亚硝态氮积累效果的影响及分析第41-44页
        4.3.3 间歇曝气典型周期内pH、DO及ORP的变化曲线规律分析第44-51页
        4.3.4 SBR系统典型周期内氮的转化规律第51-56页
        4.3.5 污泥生长特点第56-59页
    4.4 尝试分段进水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可行性研究第59-61页
        4.4.1 进水策略第59页
        4.4.2 分段进水典型周期内过程动力学第59-61页
    4.5 本章小结第61-63页
5 结论和建议第63-64页
    5.1 结论第63页
    5.2 主要建议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1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1-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南省交通行业节能减排潜力分析及其健康影响评价
下一篇:我国创新驱动低碳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