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家畜论文--猪论文

新型酵母培养物的制备及其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表观消化率和粪便微生物的影响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2页
    1.1 酵母培养物的概述第13-16页
        1.1.1 酵母培养物的益生作用及其机制第13-14页
        1.1.2 酵母培养物的益生作用效果第14-15页
        1.1.3 影响酵母培养物效果的因素第15-16页
        1.1.4 酵母培养物的发展前景第16页
    1.2 中药神曲第16-18页
        1.2.1 神曲的概述第16-17页
        1.2.2 神曲中的主要微生物第17页
        1.2.3 神曲的应用研究进展第17-18页
    1.3 酸面团第18-19页
        1.3.1 酸面团的概述第18页
        1.3.2 酸面团中的主要微生物第18-19页
    1.4 本课题研究工作第19-22页
        1.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9-20页
        1.4.2 研究的内容第20-21页
        1.4.3 技术路线第21-22页
第二章 酿酒酵母的分离与比较及酵母培养物的制备第22-38页
    试验一 酿酒酵母的分离与鉴定第22-31页
        2.1 试验材料第22-23页
            2.1.1 样品来源第22页
            2.1.2 培养基第22-23页
            2.1.3 主要试剂第23页
            2.1.4 主要仪器第23页
        2.2 试验方法第23-25页
            2.2.1 酵母菌的分离与保藏第23页
            2.2.2 酵母菌的形态学鉴定第23-24页
            2.2.3 酵母菌的生化鉴定第24-25页
            2.2.4 酵母的分子鉴定第25页
        2.3 结果第25-30页
            2.3.1 神曲和酸面团中酵母菌的分离第25-26页
            2.3.2 酵母菌形态学鉴定第26-27页
            2.3.3 酵母菌生化鉴定第27-29页
            2.3.4 酵母菌分子鉴定第29-30页
        2.4 讨论第30-31页
    试验二 菌种特性比较及酵母培养物的制备第31-38页
        2.1 试验材料第31页
            2.1.1 材料来源第31页
            2.1.2 主要试剂第31页
            2.1.3 主要仪器第31页
        2.2 试验方法第31-33页
            2.2.1 菌种生长曲线的测定第31页
            2.2.2 多糖含量的测定第31-32页
            2.2.3 酵母培养物的制备第32页
            2.2.4 菌落计数第32页
            2.2.5 有机酸含量的测定第32-33页
        2.3 试验结果第33-36页
            2.3.1 三种菌种的生长曲线第33页
            2.3.2 多糖含量的比较第33-34页
            2.3.3 酵母培养物活菌数第34页
            2.3.4 有机酸含量测定第34-36页
        2.4 讨论第36页
        2.5 小结第36-38页
第三章 酵母培养物、枯草芽孢杆菌和木瓜蛋白酶对生长猪生长性能、粪便微生物和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第38-45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8-40页
        3.1.1 试验材料第38页
        3.1.2 试验动物与分组第38-39页
        3.1.3 试验日粮与饲养管理第39页
        3.1.4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39-40页
        3.1.5 数据处理第40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0-42页
        3.2.1 对生长性能的影响第40-41页
        3.2.2 对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第41页
        3.2.3 对粪便微生物的影响第41-42页
    3.3 讨论第42-44页
        3.3.1 对生长性能的影响第42-43页
        3.3.2 对养分消化率的影响第43页
        3.3.3 对粪便微生物的影响第43-44页
    3.4 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第45-46页
    4.1 结论第45页
    4.2 创新点第45页
    4.3 建议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3页
致谢第53-54页
作者简历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模拟氮沉降对藏北高寒草甸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下一篇:解淀粉芽孢杆菌来源角蛋白酶的高效表达及羽毛降解工程菌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