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新型装配式轻质人字支撑抗震墙抗震性能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1-18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的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1 国内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外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框架-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及其研究现状第13-14页
    1.4 复合结构及其研究现状第14-16页
        1.4.1 复合结构的试验研究第14-15页
        1.4.2 复合结构的理论分析第15-16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的研究内容第16-18页
        1.5.1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6-17页
        1.5.2 本文的主要内容第17-18页
2 有限元程序OpenSees的模型建立及验证第18-25页
    2.1 OpenSees程序概述第18页
    2.2 程序结构第18页
    2.3 OpenSees中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8-21页
        2.3.1 材料对象第18-19页
        2.3.2 截面对象第19-20页
        2.3.3 单元对象第20页
        2.3.4 分析对象第20-21页
    2.4 基于OpenSees的实体剪力墙模型的建立及其验证第21-25页
        2.4.1 数值模拟的滞回曲线与试验结果分析第22-23页
        2.4.2 数值模拟的骨架曲线与试验结果比较第23-24页
        2.4.3 W-1 数值模拟的特征值与试验结果比较第24-25页
3 不同人字支撑装配式轻质抗震墙抗震性能分析第25-54页
    3.1 装配式轻质人字支撑抗震墙结构形式的提出第25-26页
    3.2 工程实例剪力墙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其抗震性能分析第26-34页
        3.2.1 工程概况第26页
        3.2.2 实体抗震墙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26-27页
        3.2.3 实体抗震墙数值模拟分析第27-34页
            3.2.3.1 实体抗震墙的滞回曲线第28页
            3.2.3.2 实体抗震墙的骨架曲线及特征点第28-29页
            3.2.3.3 实体抗震墙中钢筋应力滞回曲线第29-30页
            3.2.3.4 实体抗震墙中钢筋应力曲线第30-34页
    3.3 单片轻质人字支撑抗震墙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其有限元分析第34-37页
        3.3.1 单片轻质人字支撑抗震墙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4-35页
        3.3.2 单片轻质人字支撑抗震墙抗震性能分析第35-36页
            3.3.2.1 单片轻质人字支撑抗震墙的滞回曲线第35页
            3.3.2.2 单片轻质人字支撑抗震墙的骨架曲线及有关特征值第35-36页
        3.3.3 单片轻质人字支撑抗震墙与实体抗震墙抗震性能的对比分析第36-37页
    3.4 优化洞口的轻质人字支撑抗震墙抗震性能分析第37-47页
        3.4.1 改变下部墙体的高度c对轻质人字支撑抗震墙抗震性能的影响第38-40页
        3.4.2 改变上部墙体的高度a对轻质人字支撑抗震墙抗震性能的影响第40-44页
        3.4.3 改变洞口宽度e对轻质人字支撑抗震墙抗震性能的影响第44-46页
        3.4.4 确定洞口的尺寸范围第46-47页
    3.5 合理RC支撑轻质人字支撑抗震墙抗震性能分析第47-52页
        3.5.1 改变RC支撑的截面尺寸对轻质人字支撑抗震墙抗震性能的影响第47-49页
        3.5.2 改变RC支撑的截面配筋对轻质人字支撑抗震墙抗震性能的影响第49-52页
    3.6 竖向荷载作用下实体抗震墙与轻质人字支撑抗震墙的受力性能第52-53页
    3.7 本章小结第53-54页
4 考虑空间作用下轻质抗震墙整体结构的动力时程分析第54-84页
    4.1 抗震墙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第54-56页
        4.1.1 性态水准第54-55页
        4.1.2 抗震设防水准第55页
        4.1.3 性能目标第55-56页
    4.2 时程分析输入地震波的选用第56-58页
    4.3 整体结构为8层时动力时程分析第58-72页
        4.3.1 模型概况第58-59页
        4.3.2 实体剪力墙结构(KJJL8-1)在6度抗震设防烈度下的动力时程分析第59-61页
        4.3.3 轻质抗震墙结构(KJJL8-2)在6度抗震设防烈度下的动力时程分析第61-64页
        4.3.4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结构KJJL8-1 和KJJL8-2 的对比分析第64-66页
        4.3.5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时结构KJJL8-1 和KJJL8-2 的对比分析第66-69页
        4.3.6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时结构KJJL8-1 和KJJL8-2 的对比分析第69-72页
    4.4 整体结构为12层时动力时程分析第72-83页
        4.4.1 实体剪力墙结构(KJJL12-1)在6度抗震设防烈度下的动力时程分析第72-75页
        4.4.2 轻质抗震墙结构(KJJL12-2)在6度抗震设防烈度下的动力时程分析第75-77页
        4.4.3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结构KJJL12-1 和KJJL12-2 的对比分析第77-80页
        4.4.4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时结构KJJL12-1 和KJJL12-2 的对比分析第80-83页
    4.5 本章小结第83-84页
5 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5.1 主要研究结论第84页
    5.2 展望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89页
个人简历第89-90页
致谢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郊滨水综合型生态农庄规划布局理论研究
下一篇:晋商文化影响下的晋商民居空间形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