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滨水综合型生态农庄规划布局理论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1 分析规划布局影响因素 | 第14页 |
1.4.2 对功能模块分类并对其生态问题进行研究 | 第14-15页 |
1.4.3 结合双链型规划理论指导农庄规划布局 | 第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1 文献研究与资料整理 | 第15页 |
1.5.2 研究相关理论 | 第15页 |
1.5.3 实证研究 | 第15-16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7 国内外发展概况与相关研究动态 | 第16-21页 |
1.7.1 国外相关研究与发展概况 | 第16-18页 |
1.7.2 国内相关研究与发展概况 | 第18-21页 |
2 城郊滨水综合型生态农庄规划设计理论构建 | 第21-26页 |
2.1 基础理论 | 第21-23页 |
2.1.1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1页 |
2.1.2 农业生态学 | 第21-22页 |
2.1.3 景观生态规划理论 | 第22页 |
2.1.4 点—轴理论 | 第22-23页 |
2.2 核心理论——双链型规划理论 | 第23-26页 |
2.2.1 物质循环生态链 | 第23-24页 |
2.2.2 水资源生态链 | 第24-26页 |
3 规划设计布局影响要素 | 第26-32页 |
3.1 自然条件 | 第26-30页 |
3.1.1 水体 | 第26-27页 |
3.1.2 地形地貌 | 第27-28页 |
3.1.3 植被 | 第28页 |
3.1.4 动物 | 第28-29页 |
3.1.5 气候 | 第29页 |
3.1.6 土壤 | 第29-30页 |
3.2 乡村风貌 | 第30-31页 |
3.2.1 农田 | 第30页 |
3.2.2 建筑 | 第30页 |
3.2.3 道路 | 第30-31页 |
3.3 小结 | 第31-32页 |
4 功能模块研究 | 第32-43页 |
4.1 特色养殖区 | 第32-34页 |
4.1.1 内容组成 | 第32页 |
4.1.2 功能导向 | 第32页 |
4.1.3 生态问题及对策 | 第32-33页 |
4.1.4 用地要求 | 第33-34页 |
4.2 种植区 | 第34-36页 |
4.2.1 内容组成 | 第34页 |
4.2.2 功能导向 | 第34-35页 |
4.2.3 生态问题及对策 | 第35-36页 |
4.2.4 用地要求 | 第36页 |
4.3 娱乐区 | 第36-38页 |
4.3.1 内容组成 | 第36页 |
4.3.2 功能导向 | 第36-37页 |
4.3.3 生态问题及对策 | 第37页 |
4.3.4 用地要求 | 第37-38页 |
4.4 餐饮区 | 第38-39页 |
4.4.1 内容组成 | 第38页 |
4.4.2 功能导向 | 第38页 |
4.4.3 生态问题及对策 | 第38页 |
4.4.4 用地要求 | 第38-39页 |
4.5 住宿管理区 | 第39-40页 |
4.5.1 内容组成 | 第39页 |
4.5.2 功能导向 | 第39-40页 |
4.5.3 生态问题及对策 | 第40页 |
4.5.4 用地要求 | 第40页 |
4.6 小结 | 第40-43页 |
5 生态农庄规划布局 | 第43-59页 |
5.1 用地配置 | 第43-46页 |
5.1.1 农耕地(不含林地) | 第44页 |
5.1.2 林地 | 第44页 |
5.1.3 建设用地 | 第44-45页 |
5.1.4 娱乐设施用地 | 第45页 |
5.1.5 水域 | 第45页 |
5.1.6 小结 | 第45-46页 |
5.2 土地容量 | 第46-47页 |
5.2.1 种植容量 | 第46页 |
5.2.2 养殖容量 | 第46-47页 |
5.2.3 人口容量 | 第47页 |
5.3 功能模块土地配置 | 第47-49页 |
5.3.1 种植区 | 第47-48页 |
5.3.2 养殖区 | 第48页 |
5.3.3 娱乐区 | 第48页 |
5.3.4 住宿区、餐饮区 | 第48页 |
5.3.5 其他 | 第48页 |
5.3.6 小结 | 第48-49页 |
5.4 功能模块基本布局模式 | 第49-51页 |
5.5 基于基本模式的优化布局 | 第51-54页 |
5.5.1 农庄与水域相切 | 第51-52页 |
5.5.2 农庄与水域相交 | 第52-54页 |
5.6 生态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 第54-57页 |
5.6.1 潜流型人工湿地的建设 | 第54-55页 |
5.6.2 生态厕所的建设 | 第55-56页 |
5.6.3 沼气池的建设 | 第56页 |
5.6.4 水系与路网系统的建设 | 第56-57页 |
5.7 政策建议 | 第57-59页 |
5.7.1 加强环境管理,予以政策扶持 | 第57-58页 |
5.7.2 推广生态农业模式,优化处理方式 | 第58页 |
5.7.3 推进农牧结合,加强教育宣传 | 第58-59页 |
6 结语 | 第59-6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9页 |
6.2 创新点 | 第59-60页 |
6.3 存在的不足和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A | 第64-68页 |
个人简历 | 第6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研究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