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1.1 亚洲玉米螟的分布及为害 | 第14页 |
1.1.2 亚洲玉米螟的主要防治措施 | 第14-15页 |
1.1.3 昆虫嗅觉机制在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 第15页 |
1.2 昆虫嗅觉机制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2.1 昆虫主要嗅觉信号 | 第16-17页 |
1.2.2 昆虫触角感器 | 第17-18页 |
1.2.3 昆虫的气味识别机制 | 第18页 |
1.3 昆虫嗅觉相关蛋白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3.1 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 | 第18-20页 |
1.3.2 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CSPs) | 第20页 |
1.3.3 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s(ORs) | 第20-21页 |
1.3.4 气味降解酶odorant degrading enzymes(ODEs) | 第21页 |
1.3.5 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ensory neuron membrane proteins(SNMPs) | 第21-22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亚洲玉米螟PBPs的结合特性 | 第24-36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4-30页 |
2.1.1 供试昆虫 | 第24页 |
2.1.2 供试化合物 | 第24页 |
2.1.3 主要菌株、试剂及试剂盒 | 第24-25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25页 |
2.1.5 亚洲玉米螟PBPs基因的克隆及载体构建 | 第25-28页 |
2.1.6 亚洲玉米螟PBPs原核表达 | 第28页 |
2.1.7 亚洲玉米螟PBPs纯化 | 第28-30页 |
2.1.8 荧光竞争结合试验 | 第3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2.2.1 亚洲玉米螟PBPs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载体构建 | 第30-31页 |
2.2.2 亚洲玉米螟PBPs原核表达及纯化 | 第31页 |
2.2.3 荧光竞争结合试验 | 第31-34页 |
2.3 讨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亚洲玉米螟PBP3的三维结构模拟及结合功能位点的验证 | 第36-45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7-38页 |
3.1.1 生物信息学程序 | 第37页 |
3.1.2 试剂及仪器 | 第37页 |
3.1.3 OfurPBP3三维结构模拟及关键互作位点的预测 | 第37-38页 |
3.1.4 定点突变 | 第38页 |
3.1.5 荧光竞争结合试验 | 第3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4页 |
3.2.1 OfurPBP3三维结构模拟及关键互作位点的预测 | 第38-41页 |
3.2.2 定点突变与突变体蛋白表达 | 第41页 |
3.2.3 荧光竞争结合试验 | 第41-44页 |
3.3 讨论 | 第44-45页 |
第四章 亚洲玉米螟PBPs的免疫定位 | 第45-5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4.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45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4.3 讨论 | 第48-50页 |
第五章 亚洲玉米螟对性信息素及玉米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 第50-57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5.1.1 供试昆虫 | 第50页 |
5.1.2 供试化合物及仪器 | 第50-51页 |
5.1.3 测试方法 | 第51-52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5页 |
5.2.1 亚洲玉米螟对玉米挥发物的EAG反应 | 第52-53页 |
5.2.2 亚洲玉米螟对性信息素的EAG反应 | 第53-54页 |
5.2.3 亚洲玉米螟雄蛾对不同配比性信息素的EAG反应 | 第54-55页 |
5.3 讨论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结论 | 第57-58页 |
6.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