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2.1 高铁对民航客运的影响因素综述 | 第14-15页 |
1.2.2 高铁对民航客运影响的研究方法综述 | 第15-16页 |
1.2.3 高铁对民航客运影响的理论综述 | 第16-17页 |
1.2.4 高铁对民航客运的区域性影响综述 | 第17-18页 |
1.2.5 文献评述 | 第18-19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0-21页 |
1.5 创新点 | 第21-23页 |
2 高铁和民航客运发展的对比分析和理论基础 | 第23-41页 |
2.1 高铁和民航的发展现状 | 第23-29页 |
2.1.1 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现状 | 第23-27页 |
2.1.2 我国民用航空的发展现状 | 第27-29页 |
2.2 高铁和民航的技术经济特征分析 | 第29-34页 |
2.2.1 旅客出行体验方面 | 第29-31页 |
2.2.2 市场运营方面 | 第31-32页 |
2.2.3 环境效益方面 | 第32-33页 |
2.2.4 高铁民航的优劣对比 | 第33-34页 |
2.3 高铁和民航竞争的理论基础 | 第34-40页 |
2.3.1 旅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理论 | 第34-37页 |
2.3.2 产品理论 | 第37-39页 |
2.3.3 竞合理论 | 第39-40页 |
2.4 小结 | 第40-41页 |
3 高铁对民航客运服务影响的作用机制 | 第41-53页 |
3.1 高铁对民航客运服务影响的内在机理 | 第41-46页 |
3.1.1 高铁运输服务改变客运市场格局 | 第41-42页 |
3.1.2 旅客效用最大化决定旅客出行方式 | 第42-44页 |
3.1.3 旅客出行方式选择形成民航高铁优势时间和优势区域 | 第44-46页 |
3.2 高铁对民航客运服务的替代互补关系 | 第46-47页 |
3.3 高铁对民航客运服务影响的理论模型构建 | 第47-53页 |
3.3.1 交通需求预测模型研究 | 第48页 |
3.3.2 影响旅客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 | 第48-50页 |
3.3.3 高铁与民航客流分担率模型的建立 | 第50-53页 |
4 高铁对民航客运服务影响的实证模型构建 | 第53-61页 |
4.1 固定效应模型 | 第53-57页 |
4.1.1 固定效应模型的构建 | 第53-55页 |
4.1.2 固定效应模型的变量设定 | 第55-56页 |
4.1.3 固定效应模型的数据描述 | 第56-57页 |
4.2 双重差分模型 | 第57-61页 |
4.2.1 双重差分模型的构建 | 第57-58页 |
4.2.2 双重差分模型的变量设定 | 第58-59页 |
4.2.3 双重差分模型的数据描述 | 第59-61页 |
5 高铁对民航客运服务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61-80页 |
5.1 全国范围内高铁对民航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61-65页 |
5.2 地理区位对高铁对民航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65-68页 |
5.3 高铁时间对民航客运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68-74页 |
5.3.1 高铁时间对民航座位数的影响 | 第68-71页 |
5.3.2 高铁时间对民航航班数的影响 | 第71-72页 |
5.3.3 小结 | 第72-74页 |
5.4 案例分析——京沪线高铁与民航客流分担率分析 | 第74-80页 |
5.4.1 基础调查数据分析 | 第74-75页 |
5.4.2 影响因素参数标定 | 第75-76页 |
5.4.3 客流分担分析 | 第76-80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80-8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0-81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81-82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8-9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