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调用的恶意软件检测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6-18页 |
2 相关知识介绍 | 第18-30页 |
2.1 Android系统架构 | 第18-20页 |
2.1.1 应用层 | 第19页 |
2.1.2 应用程序框架层 | 第19页 |
2.1.3 核心库和运行环境层 | 第19-20页 |
2.1.4 Linux内核层 | 第20页 |
2.2 Android保护机制 | 第20-23页 |
2.2.1 Linux内核层 | 第20-22页 |
2.2.2 运行环境层 | 第22页 |
2.2.3 应用框架层 | 第22-23页 |
2.3 Android安全性分析 | 第23-25页 |
2.3.1 权限控制机制 | 第23-24页 |
2.3.2 Android组件安全 | 第24-25页 |
2.4 恶意软件 | 第25-26页 |
2.4.1 恶意软件的动机 | 第25-26页 |
2.4.2 恶意软件的传播途径 | 第26页 |
2.5 系统调用 | 第26-29页 |
2.5.1 函数库 | 第27页 |
2.5.2 系统调用 | 第27-28页 |
2.5.3 系统调用的实现 | 第28-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核函数以及SVM | 第30-36页 |
3.1 机器学习与SVM | 第30-32页 |
3.1.1 机器学习 | 第30-31页 |
3.1.2 SVM | 第31-32页 |
3.2 核函数 | 第32-35页 |
3.2.1 常用的核函数 | 第32页 |
3.2.2 字符串核函数 | 第32-33页 |
3.2.3 间隙加权核 | 第33-34页 |
3.2.4 长度加权一次核 | 第34页 |
3.2.5 马尔可夫核 | 第34-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检测模型的设计与实验数据的准备 | 第36-47页 |
4.1 模型设计 | 第36-37页 |
4.2 实验环境的搭建 | 第37-38页 |
4.3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第38-46页 |
4.3.1 数据收集 | 第38页 |
4.3.2 数据处理 | 第38-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7-62页 |
5.1 实验环境与实验数据 | 第47-48页 |
5.1.1 实验环境 | 第47页 |
5.1.2 实验数据 | 第47页 |
5.1.3 参数设置 | 第47-48页 |
5.2 实验性能评价准则 | 第48-49页 |
5.3 基本实验 | 第49-55页 |
5.3.1 朴素算法性能分析 | 第49-50页 |
5.3.2 RBF核性能分析 | 第50-51页 |
5.3.3 间隙加权核性能分析 | 第51-52页 |
5.3.4 长度加权一次核性能分析 | 第52-54页 |
5.3.5 马尔可夫核性能分析 | 第54-55页 |
5.4 改进实验 | 第55-59页 |
5.4.1 马尔可夫核性能改进 | 第56-57页 |
5.4.2 长度加权一次核性能改进 | 第57-59页 |
5.5 综合对比与分析 | 第59-6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2-65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62-63页 |
6.2 未来研究方向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作者简历 | 第68-7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