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4页 |
1.1 云南地质构造背景 | 第8-11页 |
1.1.1 云南地震活动的构造环境 | 第8-9页 |
1.1.2 云南地震带的划分 | 第9-11页 |
1.2 利用波形拟合方法研究震源机制解 | 第11-14页 |
第2章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3章 云南及周边地区2000年至2007年三级以上地震的相关研究 | 第17-57页 |
3.1 台站的增加及仪器的更换 | 第17-18页 |
3.2 仪器响应 | 第18-24页 |
3.2.1 去除仪器响应的方法介绍 | 第19-20页 |
3.2.2 利用不同参数去除仪器响应的结果对比 | 第20-24页 |
3.3 速度模型 | 第24-40页 |
3.3.1 三个速度模型 | 第24-25页 |
3.3.2 运用不同速度模型计算结果对比 | 第25-39页 |
3.3.3 三个速度模型的适用区域 | 第39-40页 |
3.4 云南及周边地区2000年至2007年三级以上地震的拟合结果 | 第40-41页 |
3.5 与Global CMT上的结果作对比 | 第41-46页 |
3.6 拟合前后各级地震的数量对比 | 第46-47页 |
3.7 几个地震序列在拟合前后测得的M_L≥3.0地震的数量变化及时间间隔对比 | 第47-53页 |
3.7.1 2000年1月15日姚安地震序列 | 第47-48页 |
3.7.2 2001年10月27日永胜地震序列 | 第48-49页 |
3.7.3 2003年10月16日大姚地震序列 | 第49-51页 |
3.7.4 2003年11月15日鲁甸地震序列 | 第51-53页 |
3.8 3.0级地震分析 | 第53-57页 |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7-60页 |
4.1 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4.2 讨论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