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哲学视域下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探析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前言 | 第11-25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1.3.1 关于身体哲学的研究 | 第13-17页 |
1.3.2 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研究 | 第17-21页 |
1.3.3 身体哲学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相关研究 | 第21-25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5-26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25页 |
2.2.2 逻辑分析法 | 第25页 |
2.2.3 专家访谈法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46页 |
3.1 身体哲学的基本观点 | 第26-30页 |
3.1.1“身体”的范畴 | 第26-27页 |
3.1.2 身体本体论 | 第27-28页 |
3.1.3 身心二分与身心统一 | 第28-30页 |
3.2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体系 | 第30-34页 |
3.2.1 气一元论 | 第30页 |
3.2.2 天人合一观 | 第30-31页 |
3.2.3 阴阳平衡观 | 第31-32页 |
3.2.4 五行生克观 | 第32-33页 |
3.2.5 形神兼修观 | 第33页 |
3.2.6 经络保健观 | 第33-34页 |
3.3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身体哲学视线 | 第34-43页 |
3.3.1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身体”溯源 | 第34-37页 |
3.3.2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身体”考察 | 第37-41页 |
3.3.3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身体”把握 | 第41-43页 |
3.4 走向身体—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观的当代启示 | 第43-46页 |
3.4.1 尊重“身体” | 第43-44页 |
3.4.2 回归“身体” | 第44-45页 |
3.4.3 关照“身体” | 第45-46页 |
4 结论及建议 | 第46-48页 |
4.1 结论 | 第46-47页 |
4.2 建议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