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流动商贩管理平台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由来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页 |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2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4.1 流动商贩大量存在原因的研究 | 第12-13页 |
1.4.2 流动商贩存在合理性的研究 | 第13页 |
1.4.3 流动商贩管理问题产生原因的研究 | 第13-14页 |
1.4.4 流动商贩管理理念的研究 | 第14页 |
1.4.5 流动商贩管理模式的研究 | 第14-1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第16-21页 |
2.1 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2.2 相关的理论 | 第17-19页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7-18页 |
2.2.2 善治理论 | 第18-19页 |
2.2.3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1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惠州市流动商贩的现状及管理平台建设 | 第21-30页 |
3.1 惠州市流动商贩的现状概述 | 第21页 |
3.2 惠州市流动商贩管理平台的建设现状 | 第21-29页 |
3.2.1 流动商贩基本情况 | 第21-24页 |
3.2.2 流动商贩管理组织平台的建设现状 | 第24-26页 |
3.2.3 流动商贩管理交流平台的建设现状 | 第26-28页 |
3.2.4 流动商贩管理经营平台的建设现状 | 第28-2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惠州市流动商贩管理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30-38页 |
4.1 流动商贩管理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0-35页 |
4.1.1 流动商贩管理组织平台社会参与度不足 | 第30-31页 |
4.1.2 流动商贩管理交流平台存在信息不对称 | 第31-32页 |
4.1.3 流动商贩管理经营平台设置不够科学 | 第32-34页 |
4.1.4 流动商贩管理平台建设系统性欠缺 | 第34-35页 |
4.2 流动商贩管理平台建设问题成因分析 | 第35-3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国内外流动商贩管理模式及其启示 | 第38-43页 |
5.1 国内外流动商贩管理模式 | 第38-40页 |
5.1.1 国外流动商贩管理模式 | 第38-39页 |
5.1.2 国内流动商贩管理模式 | 第39-40页 |
5.2 国内外流动商贩管理模式的启示 | 第40-4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六章 优化流动商贩管理平台建设的建议 | 第43-51页 |
6.1 健全流动商贩管理的相关法规 | 第43-45页 |
6.1.1 建立并实施流动商贩实名登记制度 | 第43-44页 |
6.1.2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流动商贩管理的规章制度 | 第44-45页 |
6.2 强化流动商贩管理交流平台建设 | 第45-48页 |
6.2.1 构建流动商贩开放式流动商贩网络管理平台 | 第45-47页 |
6.2.2 拓宽流动商贩管理的对话渠道 | 第47-48页 |
6.3 引入多元管理主体参与组织平台建设 | 第48-49页 |
6.3.1 引入社区和物业公司作为管理主体 | 第48-49页 |
6.3.2 引导流动商贩协会发挥自治作用 | 第49页 |
6.4 统一规划经营平台建设 | 第4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一:惠州市流动商贩管理问卷调查 | 第55-58页 |
附录二:“惠州市流动商贩关于流动商贩管理的看法”的访谈提纲 | 第58-60页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表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