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智慧港口的公共服务功能建设研究--以宁波舟山港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9-12页
        1.1.1 政策背景第9-10页
        1.1.2 现实背景第10-12页
        1.1.3 研究对象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6页
        1.2.1 国外研究和实践的现状第13-14页
        1.2.2 国内研究和实践的现状第14-15页
        1.2.3 公共服务功能的理论和文献综述第15-16页
    1.3 研究技术路线第16-17页
        1.3.1 研究思路第16-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页
    1.4 研究的难点、重点和创新点第17-19页
        1.4.1 研究的难点第17页
        1.4.2 研究的重点第17-18页
        1.4.3 研究的创新点第18-19页
第2章 智慧港口和公共服务功能的概念及理论概述第19-27页
    2.1 智慧港口的定义第19-22页
        2.1.1 智慧港口与物联网的关系第19-20页
        2.1.2 智慧港口与“互联网+”的关系第20-21页
        2.1.3 智慧港口与智慧城市的关系第21-22页
    2.2 国内外代表性智慧港口介绍第22-23页
        2.2.1 香港智慧港口建设情况第22页
        2.2.2 新加坡智慧港口建设情况第22-23页
        2.2.3 汉堡港智慧港口建设情况第23页
    2.3 服务型政府的角度阐述公共服务应该具有的功能第23-24页
    2.4 智慧港口应该具有的公共服务功能第24-27页
        2.4.1 基础公共服务功能第24页
        2.4.2 经济公共服务功能第24-25页
        2.4.3 安全公共服务功能第25页
        2.4.4 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第25-27页
第3章 宁波舟山港公共服务功能建设状况第27-32页
    3.1 宁波舟山港情况介绍第27-28页
    3.2 宁波舟山港建设智慧港口的基础第28-29页
        3.2.1 宁波舟山港建设智慧港口的前期工作第28-29页
        3.2.2 宁波舟山港建设智慧港口的总体规划第29页
    3.3 当前宁波舟山港公共服务功能建设的基本情况第29-32页
        3.3.1 港口运营商的公共服务功能建设情况第29-30页
        3.3.2 口岸职能部门公共服务功能建设情况第30-32页
第4章 宁波舟山港智慧港口公共服务功能存在的问题分析第32-39页
    4.1 智慧港口公共服务功能建设相对落后第32-33页
        4.1.1 智慧港口公共服务功能建设缺少“主体”第32-33页
        4.1.2 公共服务功能建设设计缺失第33页
    4.2 地方政府对公共服务功能建设的滞后反应第33-35页
        4.2.1 各自为政的表现第33-34页
        4.2.2 信息孤岛的存在第34-35页
    4.3 港航口岸系统在公共服务功能建设的缺位思考第35-39页
        4.3.1 两地口岸系统协调有待加强第35-36页
        4.3.2 智慧海事推进不足第36-37页
        4.3.3 电子系统标准尚未统一第37页
        4.3.4 宁波舟山港内部一体化进展需要深化第37-39页
第5章 宁波舟山港的智慧港口公共服务功能建设的策略和建议第39-49页
    5.1 基础公共服务方面加强公共政策制定第39-40页
    5.2 安全公共服务方面加大公共安全资源的投入第40-42页
    5.3 经济公共服务方面抓好一体化协调第42-44页
        5.3.1 智慧港航物流一体化协调第42-43页
        5.3.2 统筹推进智慧港口贸易(含金融、保险)第43-44页
    5.4 社会公共服务方面推行港城一体实现公共物品共享第44-45页
    5.5 推进宁波舟山港智慧港口公共服务功能建设的建议第45-49页
        5.5.1 发挥省海港委的领导作用第45-46页
        5.5.2 调动宁波舟山两市的主导作用第46-47页
        5.5.3 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第47页
        5.5.4 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第47-49页
第6章.研究结论和展望第49-51页
    6.1 研究的结论第49-50页
    6.2 展望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致谢第54-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政府责任研究
下一篇:基层政府征地拆迁治理问题研究--以G市N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