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电器论文--继电器论文

直流电弧作用下触头材料的侵蚀机理和转移特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5-28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5-16页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17页
    1.3 课题的发展及研究现状第17-26页
        1.3.1 电弧-触头相互作用理论及仿真研究现状第17-22页
        1.3.2 触头侵蚀机理研究现状第22-26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2章 稳态电弧作用下触头蒸发侵蚀机理及材料转移特性第28-56页
    2.1 引言第28页
    2.2 稳态电弧作用下触头熔池特性仿真建模及分析第28-39页
        2.2.1 触头熔池特性仿真模型第30-36页
        2.2.2 触头熔池特性仿真结果及分析第36-39页
    2.3 稳态电弧作用下触头蒸发侵蚀机理建模及分析第39-45页
        2.3.1 蒸发现象的物理机理第39页
        2.3.2 蒸发侵蚀数学模型第39-43页
        2.3.3 稳态电弧作用下触头蒸发侵蚀特性分析第43-45页
    2.4 稳态电弧作用下蒸发材料转移特性分析第45-47页
    2.5 触头材料抗蒸发侵蚀能力分析第47-50页
        2.5.1 材料属性对熔池特性的影响第47-48页
        2.5.2 材料属性对蒸发通量的影响第48-49页
        2.5.3 材料属性对蒸发侵蚀特性的影响第49-50页
    2.6 稳态电弧作用下蒸发导致的触头烧蚀特性实验研究第50-54页
        2.6.1 实验系统介绍第50-51页
        2.6.2 实验条件第51-52页
        2.6.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52-54页
    2.7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3章 稳态电弧作用下触头喷溅侵蚀机理及材料转移特性第56-83页
    3.1 引言第56页
    3.2 稳态电弧作用下触头喷溅侵蚀机理建模及分析第56-71页
        3.2.1 喷溅现象的物理机理第56-60页
        3.2.2 基于机械能守恒原理的喷溅侵蚀数学模型第60-63页
        3.2.3 喷溅侵蚀模型求解第63-65页
        3.2.4 稳态电弧作用下喷溅侵蚀特性分析第65-67页
        3.2.5 稳态电弧的斑点特性对喷溅侵蚀特性的影响第67-71页
    3.3 稳态电弧作用下喷溅材料转移-损失特性建模及分析第71-78页
        3.3.1 液滴初始状态假设第71-72页
        3.3.2 不考虑电弧热作用的喷溅转移-损失模型第72-74页
        3.3.3 考虑电弧热作用的喷溅转移-损失模型第74-76页
        3.3.4 稳态电弧作用下触头材料喷溅转移-损失特性分析第76-78页
        3.3.5 触头材料抗喷溅侵蚀能力分析第78页
    3.4 稳态电弧作用下喷溅导致的触头烧蚀特性实验研究第78-81页
    3.5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4章 基于分断过程等效模型的触头侵蚀及材料转移特性第83-100页
    4.1 引言第83-84页
    4.2 分断过程触头电压-电流预测数学模型第84-89页
    4.3 分断过程中触头熔池特性仿真建模及分析第89-95页
        4.3.1 分断过程触头熔池特性仿真模型建立及求解第89-92页
        4.3.2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92-95页
    4.4 分断燃弧过程中的触头材料侵蚀及转移特性分析第95-98页
    4.5 触头分断过程中烧蚀特性实验研究第98-99页
    4.6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5章 基于电弧-触头双向多场耦合模型的触头侵蚀及转移特性第100-123页
    5.1 引言第100页
    5.2 电弧-触头多场耦合仿真模型第100-105页
        5.2.1 电弧-触头磁流体动力学模型第101-103页
        5.2.2 几何模型与计算网格第103-105页
        5.2.3 外部边界条件第105页
    5.3 电弧-阴极耦合模型第105-114页
        5.3.1 阴极表面能量平衡模型第105-108页
        5.3.2 阴极极旁区域数学模型第108-113页
        5.3.3 电弧-阴极交界面边界条件第113-114页
    5.4 电弧-阳极耦合模型第114-115页
        5.4.1 阳极表面能量平衡模型第114-115页
        5.4.2 电弧-阳极交界面边界条件第115页
    5.5 电弧-触头双向多场耦合模型的求解及分析第115-121页
        5.5.1 电弧-触头双向多场耦合模型的求解第115-117页
        5.5.2 电弧-触头双向多场耦合模型仿真结果及分析第117-119页
        5.5.3 触头材料侵蚀及转移特性分析第119-121页
    5.6 本章小结第121-123页
结论第123-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36-138页
致谢第138-139页
个人简历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元代咏物诗研究
下一篇:黏玉米谷氨酰胺转氨酶微生物异源表达及其酶学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