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8-28页 |
1.1 双功能配体的发展 | 第8-11页 |
1.2 含四氢吡咯骨架的化合物的研究价值 | 第11-14页 |
1.3 环加成反应构建四氢吡咯环 | 第14-27页 |
1.3.1 亚胺叶立德的概述 | 第15-16页 |
1.3.2 手性诱导的不对称[3+2]偶极环加成反应 | 第16-19页 |
1.3.3 金属/配体参与的不对称[3+2]偶极环加成反应 | 第19-25页 |
1.3.4 (硫)脲催化剂参与的不对称[3+2]偶极环加成反应 | 第25-27页 |
1.4 课题设计的意义 | 第27-28页 |
2 磷-酰胺-(硫)脲双功能化配体催化不对称[3+2]偶极环加成反应的研究 | 第28-48页 |
2.1 配体的合成 | 第29-37页 |
2.1.1 配体L_1的合成方法 | 第29-31页 |
2.1.2 配体L_2的合成方法 | 第31页 |
2.1.3 配体L_3的合成方法 | 第31-32页 |
2.1.4 配体L_4的合成方法 | 第32-34页 |
2.1.5 配体L_5的合成方法 | 第34页 |
2.1.6 配体L_6的合成方法 | 第34-35页 |
2.1.7 配体L_7的合成方法 | 第35页 |
2.1.8 配体L_8的合成方法 | 第35-36页 |
2.1.9 配体L_9的合成方法 | 第36-37页 |
2.2 配体和金属的筛选 | 第37-39页 |
2.3 碱添加剂的筛选 | 第39-41页 |
2.4 溶剂的筛选 | 第41-42页 |
2.5 温度和催化量的筛选 | 第42-43页 |
2.6 底物的扩展 | 第43-45页 |
2.7 小结 | 第45-48页 |
3 实验部分 | 第48-66页 |
3.1 配体合成的实验操作与数据表征 | 第48页 |
3.2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8页 |
3.3 CU(CH_3CN)_4CLO4的制备 | 第48-49页 |
3.4 甘氨酸亚胺酯的制备 | 第49-56页 |
3.4.1 合成配体L_1的实验操作与数据表征 | 第49-50页 |
3.4.2 合成配体L_2的实验操作与数据表征 | 第50-51页 |
3.4.3 合成配体L_3的实验操作与数据表征 | 第51-52页 |
3.4.4 合成配体L_4的实验操作与数据表征 | 第52-53页 |
3.4.5 合成配体L_5的实验操作与数据表征 | 第53页 |
3.4.6 合成配体L_6的实验操作与数据表征 | 第53-54页 |
3.4.7 合成配体L_7的实验操作与数据表征 | 第54-55页 |
3.4.8 合成配体L_8的实验操作与数据表征 | 第55页 |
3.4.9 合成配体L_9的实验操作与数据表征 | 第55-56页 |
3.5 [3+2]偶极环加成反应的实验操作与产物的数据表征 | 第56-66页 |
3.5.1 化合物 161a的数据表征 | 第56-57页 |
3.5.2 化合物 161b的数据表征 | 第57-58页 |
3.5.3 化合物 161c的数据表征 | 第58页 |
3.5.4 化合物 161d的数据表征 | 第58-59页 |
3.5.5 化合物 161e的数据表征 | 第59-60页 |
3.5.6 化合物 161f的数据表征 | 第60页 |
3.5.7 化合物 161g的数据表征 | 第60-61页 |
3.5.8 化合物 161h的数据表征 | 第61-62页 |
3.5.9 化合物 161i的数据表征 | 第62页 |
3.5.10 化合物 161j的数据表征 | 第62-63页 |
3.5.11 化合物 161k的数据表征 | 第63-64页 |
3.5.12 化合物 161l的数据表征 | 第64-66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4.1 课题结论 | 第66页 |
4.2 课题展望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0页 |
附录 | 第80-101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81页 |
B. 论文部分重要化合物相关图谱 | 第81-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