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电动汽车发展状况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电动汽车发展状况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电动汽车发展状况 | 第12-14页 |
1.2.3 我国电动教练车的发展状况 | 第14-15页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案路线 | 第15-18页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电动教练车动力系统匹配设计 | 第18-33页 |
2.1 电动教练车动力性能要求 | 第18页 |
2.2 电动教练车驱动电机类型选择 | 第18-23页 |
2.2.1 直流电动机 | 第19页 |
2.2.2 感应电动机 | 第19-20页 |
2.2.3 永磁电动机 | 第20-22页 |
2.2.4 开关磁阻电动机 | 第22页 |
2.2.5 电动教练车驱动电机的要求 | 第22-23页 |
2.3 驱动电机参数匹配 | 第23-27页 |
2.3.1 电动机的额定功率选择 | 第23-25页 |
2.3.2 电动机最高转速和额定转速匹配 | 第25页 |
2.3.3 电动机额定转矩T_e 、最大转矩T_(max)匹配 | 第25-26页 |
2.3.4 最后确定电机的型号,技术参数 | 第26-27页 |
2.4 动力电池类型选择及参数匹配 | 第27-29页 |
2.4.1 动力电池类型的选择 | 第27-28页 |
2.4.2 电动教练车动力蓄电池型号选择 | 第28-29页 |
2.5 电动教练车动力性能匹配 | 第29-32页 |
2.5.1 电动教练车的驱动力和行驶阻力 | 第29-31页 |
2.5.2 电动教练车的行驶和功率平衡方程式 | 第31-32页 |
2.5.3 电动教练车动力性指标 | 第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电动教练车起步过程模糊控制 | 第33-41页 |
3.1 电动教练车起步过程性能要求 | 第33-34页 |
3.1.1 电动教练车与燃油汽车的起步过程比较 | 第33页 |
3.1.2 电动教练车起步过程的性能要求 | 第33-34页 |
3.2 电动教练车驱动电机建模与仿真 | 第34-37页 |
3.2.1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结构 | 第34页 |
3.2.2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34-36页 |
3.2.3 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建模与仿真 | 第36-37页 |
3.3 电动教练车离合器结合过程建模 | 第37-40页 |
3.3.1 电动教练车离合器接合过程分析 | 第37-38页 |
3.3.2 电动教练车离合器动力学模型 | 第38-39页 |
3.3.3 电动教练车离合器转矩传递模型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电动教练车起步过程模糊控制设计与仿真 | 第41-51页 |
4.1 模糊控制理论 | 第41-43页 |
4.1.1 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 | 第41-42页 |
4.1.2 模糊控制器组成 | 第42-43页 |
4.2 电动教练车起步过程模糊控制设计 | 第43-46页 |
4.2.1 确定控制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变量 | 第43-44页 |
4.2.2 输入-输出变量论域和模糊集合 | 第44页 |
4.2.3 确定各变量的隶属度函数 | 第44-45页 |
4.2.4 建立模糊控制规则表和模糊控制查询表 | 第45-46页 |
4.3 电动教练车起步过程模糊控制设计与仿真 | 第46-49页 |
4.3.1 电动教练车停机模糊控制系统仿真 | 第46-48页 |
4.3.2 电动教练车电磁转矩限定模糊控制仿真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1-52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51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