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导论 | 第13-30页 |
一、问题与思路 | 第13-20页 |
二、学术意义与实践意义 | 第20-23页 |
三、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27-30页 |
第一章 程序正义的三种理论模型 | 第30-48页 |
第一节 从一桩思想悬案开始——罗尔斯与哈贝马斯 | 第30-42页 |
一、罗尔斯的程序正义理论 | 第30-33页 |
二、罗尔斯的"明希豪森之发" | 第33-35页 |
三、哈贝马斯的程序理论 | 第35-38页 |
四、哈贝马斯的"戈尔迪亚斯之结" | 第38-40页 |
五、学术意义与评价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卡普洛的程序正义理论 | 第42-48页 |
一、卡普洛与福利经济学 | 第42-45页 |
二、卡普洛的"程序正义"理论——均衡论 | 第45-48页 |
第二章 法律的精确性研究 | 第48-88页 |
第一节 程序正义与精确性 | 第48-5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48页 |
二、程序正义框架下的法律的精确性 | 第48-53页 |
第二节 法律的精确性界定 | 第53-59页 |
一、精确性 | 第53-55页 |
二、精确性与模糊性 | 第55-56页 |
三、法律的确定性(determinacy)与法律的精确性(accuracy) | 第56-57页 |
四、法律的模糊性研究综述 | 第57-58页 |
五、法律的精确性 | 第58-59页 |
第三节 损害赔偿中的法律精确性 | 第59-72页 |
一、精确性与事前信息的相互关系 | 第60-65页 |
二、制定法律规则还是法律原则 | 第65-69页 |
三、调查动机还是结果 | 第69-70页 |
四、"赔偿模型"中的公平与精确性 | 第70-71页 |
五、信息、公平与社会福利 | 第71-72页 |
第四节 责任认定中的法律精确性 | 第72-79页 |
一、外部性 | 第73-74页 |
二、发现概率、惩罚力度与精确性 | 第74-79页 |
第五节 举证责任的精确性分析 | 第79-88页 |
一、最佳证明标准与精确性的关系 | 第79-80页 |
二、举证责任设定 | 第80-83页 |
三、事前精确性还是事后精确性 | 第83-86页 |
四、对司法错误的关注——无辜者遭遇错误惩罚 | 第86-88页 |
第三章 精确性模型中国应用之一 | 第88-106页 |
第一节 为什么打击黑车 | 第88-91页 |
一、城市道路——"公共地的悲剧" | 第88-89页 |
二、违法运营者——"搭便车的问题" | 第89-90页 |
三、运政执法者——"外部性的内部化" | 第90-91页 |
第二节 "钓鱼执法"现象的事实分析 | 第91-103页 |
一、案件与问题 | 第91-94页 |
二、"钓鱼执法"的产生 | 第94-97页 |
三、有奖举报——也许不是制度创新 | 第97-99页 |
四、"钓钩"和"钓头"——信息专业化的问题 | 第99-101页 |
五、"引诱取证"行为合法性的法经济学分析 | 第101-103页 |
第三节 "引诱执法"方式的规范分析 | 第103-106页 |
一、"引诱执法"的精确性分析 | 第103-104页 |
二、对执法方式的规范分析 | 第104-106页 |
第四章 精确性模型中国应用之二 | 第106-133页 |
第一节 亲亲相隐制度历史沿革 | 第107-117页 |
一、历史渊源 | 第107-110页 |
二、容隐的程度 | 第110-111页 |
三、亲亲相隐中的两种特殊情况 | 第111-112页 |
四、西方亲属拒证权的历史 | 第112-115页 |
五、我国刑事司法制度规定 | 第115页 |
六、"亲亲相隐"制度的学术论战 | 第115-117页 |
第二节 "亲亲相隐"制度的理想类型建构 | 第117-120页 |
一、理想类型(ideal types) | 第117-118页 |
二、"亲亲相隐"制度理想类型建构 | 第118-120页 |
第三节 "亲亲相隐"制度的效用(共时)——‘隐"与"告" | 第120-127页 |
一、"亲亲相隐"制度的成本约束 | 第120-122页 |
二、"亲亲相隐"制度的社会效用 | 第122-125页 |
三、古代社会证据制度的精确性 | 第125-127页 |
第四节 "亲亲相隐"制度的成本(历时)——"古"与"今" | 第127-133页 |
一、"亲亲相隐"制度的现代没落的经济学解释 | 第127-131页 |
二、一个规范分析:制度复活还是法律移植 | 第131-132页 |
三、评价与展望 | 第132-133页 |
结语 | 第133-138页 |
附录 | 第138-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 第149-150页 |
致谢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