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通信理论论文--信息论论文--信道编码理论论文

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Turbo码编码技术优化方法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目录第10-13页
图目录第13-16页
表目录第16-17页
缩写词第17-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0页
    1.1 数字通信系统概论第19-21页
    1.2 信道编码定理第21-22页
    1.3 Turbo码的研究现状第22-27页
    1.4 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及章节组织第27-30页
第二章 Turbo编译码技术第30-64页
    2.1 Turbo码编码器第30-32页
    2.2 Turbo码内部交织器第32-36页
        2.2.1 交织器的性质第33-36页
    2.3 Turbo码译码器第36-53页
        2.3.1 Turbo码分量译码器第37-40页
        2.3.2 最大后验概率译码算法第40-53页
    2.4 Turbo码分量编码器的网格终止第53-62页
        2.4.1 RSC分量编码器的迫零网格终止第55-57页
        2.4.2 RSC分量编码器的咬尾网格终止第57-61页
        2.4.3 Turbo码分量编码器网格终止方法的性能对比分析第61-62页
    2.5 Turbo码速率匹配方法第62-64页
第三章 Turbo码性能分析第64-87页
    3.1 线性分组码的重量分布第64-67页
    3.2 线性分组码的性能限第67-71页
    3.3 Turbo码性能限第71-78页
        3.3.1 Turbo码RSC分量编码器的重量枚举函数第72-75页
        3.3.2 Turbo码的误比特率上限第75-76页
        3.3.3 Turbo码的交织增益第76-77页
        3.3.4 Turbo码的等效自由距离第77-78页
    3.4 Turbo码性能评估方法第78-82页
    3.5 Turbo码分量编码器的优化方法第82-87页
第四章 短Turbo码的优化编码方法第87-113页
    4.1 结尾Turbo码的开销第87-90页
    4.2 二维Turbo码优化的网格终止方法第90-91页
    4.3 优化二维Turbo码的译码算法第91-95页
        4.3.1 单个SISO译码器第92-93页
        4.3.2 两个串行级联的SISO译码器第93-95页
    4.4 优化二维Turbo码的性能分析第95-98页
    4.5 优化二维Turbo码的仿真评估第98-105页
        4.5.1 母码性能评估第98-101页
        4.5.2 速率匹配性能评估第101-105页
    4.6 短Turbo码内部交织器的优化理论和方法第105-110页
    4.7 短Turbo码内部交织器优化方法的仿真评估第110-113页
第五章 多用户Turbo编码无线通信系统的优化编码方法第113-140页
    5.1 LTE-A链路自适应系统简述第113-114页
    5.2 多用户协作短Turbo码编码方法第114-117页
    5.3 多用户协作短Turbo码编码方法性能分析第117-125页
        5.3.1 下行链路中多用户协作短Turbo码性能分析第117-119页
        5.3.2 上行链路中多用户协作短Turbo码性能分析第119-125页
    5.4 多用户协作短Turbo码仿真评估第125-127页
    5.5 多用户协作自动请求重传第127-132页
        5.5.1 多用户自动请求重传概论第127页
        5.5.2 多用户协作自动请求重传基站端处理方法第127-129页
        5.5.3 多用户协作自动请求重传用户端处理方法第129-130页
        5.5.4 多用户协作自动请求重传性能与复杂度分析第130-132页
        5.5.5 多用户协作自动请求重传总结第132页
    5.6 多数据流协作自动请求重传第132-140页
        5.6.1 多数据流自动请求重传概论第132-133页
        5.6.2 多数据流协作自动请求重传发射端处理方法第133-134页
        5.6.3 多数据流协作自动请求重传接收端处理方法第134-136页
        5.6.4 多数据流协作自动请求重传性能与复杂度分析第136-138页
        5.6.5 多数据流协作自动请求重传总结第138-140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40-143页
    6.1 工作总结第140-141页
    6.2 展望第141-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57-159页
致谢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杂背景下SAR图像弱目标检测方法研究
下一篇:法律实施的精确性研究--以卡普洛的均衡程序正义观为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