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乐语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三、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宋代乐语概述 | 第12-24页 |
第一节 宋代乐语的概念 | 第12-14页 |
第二节 宋代乐语的作者 | 第14-15页 |
第三节 宋代乐语作品留存与辑录情况 | 第15-18页 |
第四节 宋代乐语的应用场合 | 第18-24页 |
一、朝宴:国庆宴飨,礼仪外宾 | 第18-20页 |
二、官宴:上任辞行,迎来送往 | 第20-21页 |
三、民宴:传统节日,婚丧嫁娶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宋代乐语的流变 | 第24-34页 |
第一节 宋代乐语的渊源 | 第24-27页 |
一、直接渊源:文体继承渊源 | 第24-25页 |
二、间接渊源:文学传统渊源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宋代乐语的产生 | 第27-29页 |
一、宋代乐语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27-28页 |
二、宋代乐语产生的具体时间 | 第28-29页 |
第三节 宋代乐语的发展 | 第29-34页 |
一、初步发展期:太祖至哲宗期 | 第30-31页 |
二、繁荣兴盛期:徽宗至孝宗期 | 第31-32页 |
三、发展回落期:光宗以后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宋代乐语的结构、内容及其艺术特征 | 第34-52页 |
第一节 宋代乐语的基本结构及其组织形式 | 第34-40页 |
一、宋代乐语的基本结构 | 第35-38页 |
二、宋代乐语的组织形式 | 第38-40页 |
第二节 宋代乐语的思想内容 | 第40-45页 |
一、祝颂德美,上悦天颜 | 第40-41页 |
二、劝慰惜别,祝愿庆贺 | 第41-42页 |
三、吟咏性情,自我娱乐 | 第42-44页 |
四、祈福禳灾,告慰诸神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宋代乐语的艺术特征 | 第45-52页 |
一、对仗工整,善于用典 | 第45-47页 |
二、偶间戏语,巧为俳笑 | 第47-48页 |
三、渲染铺排,华丽夸饰 | 第48-50页 |
四、具有对话性和现场感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宋代乐语的演出形态及乐语之影响 | 第52-58页 |
第一节 宋代乐语的演出形态 | 第52-55页 |
一、表演程序 | 第52-54页 |
二、表演形式 | 第54-55页 |
第二节 宋代乐语之影响 | 第55-58页 |
一、对戏曲发展的影响 | 第55-57页 |
二、对后世主持语的影响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