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导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2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数据来源 | 第16-24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2.1.1 专利 | 第16页 |
2.1.2 专利文献 | 第16-17页 |
2.1.3 技术创新主体 | 第17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2.1 社会网络分析 | 第17-19页 |
2.2.2 专利计量理论 | 第19页 |
2.2.3 知识可视化技术及方法 | 第19-20页 |
2.3 数据来源及数据预处理 | 第20-22页 |
2.3.1 数据来源 | 第20-21页 |
2.3.2 数据预处理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3 世界转基因水稻创新主体总体情况 | 第24-30页 |
3.1 转基因水稻专利技术国家分布 | 第24-25页 |
3.2 创新主体总体情况 | 第25-2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4 中国、美国、印度转基因水稻技术创新主体比较 | 第30-38页 |
4.1 美国转基因水稻创新主体分析 | 第30-31页 |
4.1.1 在美国申请的转基因水稻专利的创新主体情况 | 第30-31页 |
4.1.2 在美国申请转基因水稻专利的创新主体合作网络 | 第31页 |
4.2 印度转基因水稻创新主体分析 | 第31-33页 |
4.2.1 在印度申请的转基因水稻专利的创新主体情况 | 第31-32页 |
4.2.2 在印度申请转基因水稻专利的创新主体合作网络 | 第32-33页 |
4.3 中国转基因水稻创新主体分析 | 第33-35页 |
4.3.1 拥有转基因水稻专利技术数量最多的创新主体情况 | 第33-34页 |
4.3.2 中国转基因水稻技术创新主体的合作网络 | 第34-35页 |
4.4 我国转基因水稻创新主体专利布局与美国、印度创新主体差距 | 第35-3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5 国内外农业科技企业转基因水稻专利发展情况对比 | 第38-46页 |
5.1 国内外农业科技企业专利合作情况 | 第38-41页 |
5.1.1 美国孟山都公司 | 第38-39页 |
5.1.2 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 | 第39-40页 |
5.1.3 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 第40-41页 |
5.2 国内外农业科技企业专利布局地域情况 | 第41-42页 |
5.3 我国农业科技企业与国外大规模跨国农业科技企业间差异 | 第42-4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46-50页 |
6.1 世界转基因水稻专利技术创新主体研究结论 | 第46-47页 |
6.2 对世界转基因水稻专利技术创新主体的建议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个人简历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