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三、研究框架及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先秦儒家人伦观的历史溯源 | 第13-20页 |
第一节 春秋之前人伦思想的萌发与发展 | 第13-17页 |
一、原始社会人伦观念的萌发 | 第13-15页 |
二、夏、商、周时期人伦思想的发展 | 第15-17页 |
第二节 春秋时期儒家人伦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一、礼崩乐坏的人伦失序 | 第17-18页 |
二、重人道的理论转向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孔子的人伦观 | 第20-27页 |
第一节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人伦观 | 第20-23页 |
一、“仁”即“爱人”的人伦观 | 第20-21页 |
二、“孝”与“忠”:从家庭人伦到社会人伦 | 第21-23页 |
第二节 以“礼”为规范的人伦观 | 第23-27页 |
一、“克己复礼” | 第23-25页 |
二、“仁内礼外”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孟子的人伦观 | 第27-34页 |
第一节 “性善论”是孟子人伦观的起点 | 第27-30页 |
一、人伦与人性 | 第27-28页 |
二、“人伦”与“仁义” | 第28-30页 |
第二节 孟子政治视域内的人伦观 | 第30-34页 |
第四章 荀子的人伦观 | 第34-42页 |
第一节 人性论的基础——性恶 | 第34-37页 |
一、以“性恶”看“人”与“人伦” | 第34-35页 |
二、用“礼义”去规范人伦 | 第35-37页 |
第二节 荀子人伦观的特点 | 第37-42页 |
一、凸显“隆礼重法” | 第38-40页 |
二、义利两有、重义轻利的人伦规范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先秦儒家经典文献中的人伦观 | 第42-52页 |
第一节 《三礼》中的人伦观 | 第42-49页 |
一、《仪礼》中的人伦观 | 第42-44页 |
二、《周礼》中的人伦观 | 第44-47页 |
三、《礼记》中的人伦观 | 第47-49页 |
第二节 《孝经》中的人伦观 | 第49-52页 |
一、“孝”、“忠”规范内的人伦观 | 第49-50页 |
二、“五等之孝”下的人伦等级观 | 第50-51页 |
三、“孝治天下”的政治人伦观 | 第51-52页 |
第六章 先秦儒家人伦观的基本精神和当代价值 | 第52-60页 |
第一节 先秦儒家人伦观的基本精神 | 第52-55页 |
一、以“仁”为中心,充满人文情怀 | 第52-53页 |
二、关注现实,具有实践品格 | 第53-54页 |
三、与时俱进,致力于社会和谐 | 第54-55页 |
第二节 先秦儒家人伦观的当代价值 | 第55-60页 |
一、先秦儒家人伦观与当代人伦教育 | 第55-57页 |
二、先秦儒家人伦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57-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4-65页 |